失而复得的《袁安碑》
(2013-01-05 06:57:36)
标签:
《袁安碑》河南省博物院《后汉书》马衡偃师县杂谈 |
分类: 读碑记 |
刻立于东汉永元四年(92年)的《袁安碑》,原所立地点不明。一千五百年后的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才被移置到河南偃师县辛村东牛王庙中作案用。因碑文向下,长期无人知其为碑刻。三百多年后的1930年始被发现,方为人知。不曾想,1938年以后该碑再次失踪,直到1961年8月再次被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扒头乡政府院内。现由河南省博物院收藏。
《袁安碑》的第一次被发现,就很有戏剧性。 1930年夏,河南偃师县辛村东牛王庙小学内,一学童课余仰卧石板上乘凉。横置于学校内的石板很多,谁也没在意石板上会有什么讲究。当其时,树林阴翳,清风拂人,学童惬意之余偶然发现石板上有刻凿之迹,于是聚人观看,遂由村民任继斌认定此乃古刻,并拓出墨本,才知这乃是《袁安碑》。再经学者查《后汉书》,知袁安有传,官封司徒,乃是东汉名臣。于是此石身价百倍,成为偃师境内一大奇观。
该碑碑身上下两端皆稍残,现高139厘米,宽37厘米,厚21厘米,中间有穿。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小篆,10行,除第8、10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端均缺1字。而袁安,《后汉书》有传,碑文所记事迹与其传记基本相同,但有个别文字可补传记之缺。该碑字体结构宽博,笔画较瘦,与1923年河南洛阳出土的袁敞(袁安第三子)碑如出一人之手。
袁安以“严重有威”,“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为誉。 以袁安为世家之学,又曾为当过朝庭重臣,卒后不以通行的隶书刻碑记文,而转用篆书以示郑重。作为一种偶然的处置,应该也是很合乎情理的。不过,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在《汉司徒袁安碑跋》中认为:“安卒于和帝永元四年,碑称孝和皇帝,则非葬时所立可知”。因此他倾向于认为,是因为其子袁敞之葬,一并刻袁安之碑的可能性最大。如此一来,所谓《袁安碑》自署刻于永元四年(历代记载著录也均系于是年)的说法,就靠不住了。联想到《袁安碑》与晚其二十五年的《袁敞碑》,书风如出一辙,又联到到《袁安碑》的碑文内容与《后汉书·袁安传》载文基本相同,我们有理由相信,马衡的论述是比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