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挖掘的河南碑刻资源
(2012-11-01 10:55:15)
标签:
熹平石经龙门二十品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关林庙 |
分类: 行走中原 |
说起河南的碑刻,有两个概念要分清:其一是河南出土的碑刻;其二是河南现存的碑刻。自古以来,河南境内究竟先后有过多少碑刻存身,随着时光的推移,世道的沧桑,恐怕已没有人能说得清。而河南现存的碑刻有多少?它们又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呢?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现存的碑刻不下万通,主要分布在洛阳、开封、南阳、安阳、济源、登封、偃师、汤阴等市县。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改朝换代、军事战争、自然灾害、地理疆域、水文天象、物价行情、宗教派系,而且包括人物传记、古文考辨、书法荟萃、文学作品等,对纂志征事、正经补史、考字习书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上万通碑刻中,较有价值的当在2000通左右,比较著名的有500通左右,最为著名的当在200通左右。
我们知道,碑刻始于汉代。而汉代碑刻,又以隶书为主。河南目前尚存汉碑10余通,其中,张景碑、韩仁铭、尹宙碑以及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袁安碑、甘陵相碑等都已被历代共推为名碑。它们不仅记载着当时的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而且书法卓绝,当之无愧地成为汉隶和小篆的楷模。
刻经是用石刻保存经文的一种形式。如刻于东汉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刻儒家经本7部,刊刻在46通石碑上,由蔡邕等人以隶体书写,陈兴等人刻石。立后不久即遭破坏,后又几次迁徙,至唐贞观初年几乎毁坏殆尽。唐代以来陆续出土石经残石共8800多字,这些残石除河南博物院收藏部分外,西安碑林、上海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也有收藏。又如,北宋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刻成的儒学经本刻石,因系篆、楷两种书体写刻,故又称“二体石经”。书写者为当时名手赵克继、杨仲南、章友直等人。该石经刻成后立于东京(今开封)太学内,经历代战争变乱,黄河水淹,已经严重散失和破坏。现搜得残石六块:即《周易))三块、《尚书》、《礼记》、《孝经》各一块。其中河南博物院收藏有《周易》和《礼记》各一石。
河南碑刻目前较集中的地方除洛阳龙门石窟、河南博物院外,还有开封博物馆、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关林庙、辉县市百泉碑廊、卫辉市比干庙、汤阴县岳飞庙、登封少林寺景区等。
碑刻是历史的产物,保护碑刻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抢救碑刻就是抢救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不可置换的文化载体,适当开发、合理利用碑刻,是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碑刻资源极其丰富的河南人应有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