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亟待挖掘的河南碑刻资源

(2012-11-01 10:55:15)
标签:

熹平石经

龙门二十品

洛阳龙门石窟

登封少林寺

关林庙

分类: 行走中原

说起河南的碑刻,有两个概念要分清:其一是河南出土的碑刻;其二是河南现存的碑刻。自古以来,河南境内究竟先后有过多少碑刻存身,随着时光的推移,世道的沧桑,恐怕已没有人能说得清。而河南现存的碑刻有多少?它们又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呢?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现存的碑刻不下万通,主要分布在洛阳、开封、南阳、安阳、济源、登封、偃师、汤阴等市县。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改朝换代、军事战争、自然灾害、地理疆域、水文天象、物价行情、宗教派系,而且包括人物传记、古文考辨、书法荟萃、文学作品等,对纂志征事、正经补史、考字习书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上万通碑刻中,较有价值的当在2000通左右,比较著名的有500通左右,最为著名的当在200通左右。

我们知道,碑刻始于汉代。而汉代碑刻,又以隶书为主。河南目前尚存汉碑10余通,其中,张景碑、韩仁铭、尹宙碑以及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袁安碑、甘陵相碑等都已被历代共推为名碑。它们不仅记载着当时的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而且书法卓绝,当之无愧地成为汉隶和小篆的楷模。

 墓志不仅记载有死者的生平事迹,而且多涉及到重要历史事件和风土人情。墓志萌于汉末,兴于两晋,传至明清而不衰。目前河南现存墓志5000余方,以洛阳地区为最。河南博物院也收藏有近百方。

刻经是用石刻保存经文的一种形式。如刻于东汉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刻儒家经本7部,刊刻在46通石碑上,由蔡邕等人以隶体书写,陈兴等人刻石。立后不久即遭破坏,后又几次迁徙,至唐贞观初年几乎毁坏殆尽。唐代以来陆续出土石经残石共8800多字,这些残石除河南博物院收藏部分外,西安碑林、上海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也有收藏。又如,北宋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刻成的儒学经本刻石,因系篆、楷两种书体写刻,故又称“二体石经”。书写者为当时名手赵克继、杨仲南、章友直等人。该石经刻成后立于东京(今开封)太学内,经历代战争变乱,黄河水淹,已经严重散失和破坏。现搜得残石六块:即《周易))三块、《尚书》、《礼记》、《孝经》各一块。其中河南博物院收藏有《周易》和《礼记》各一石。
    尤其值得一提是,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伊水两侧的石壁上,密布着长达一千余米的龙门石窟。该石窟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始凿,历经北魏、唐代连续经营达150年,拥有大小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造像题记和其它碑刻三千六百多块,为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千四百多年来,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两山造像题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新统计时,发现仅有二千八百余品,其中北魏造像记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上千品的北魏造像记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龙门二十品》:即《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高太妃造像》、《侯太妃造像》、《贺兰汗造像》、《慈香造像》、《元燮造像》、《道匠造像》、《尉迟造像》、《高树造像》、《元详造像》、《郑长猷造像》、《一弗造像》、《惠感造像》、《马振拜造像》、《法生造像》、《元祐造像》,《解伯达造像》。除《慈香造像》外,其余十九品都在龙门石窟的主要洞窟古阳洞内。洛阳龙门北魏造像记,书风雄强矫健,转折棱角分明,运用方笔露锋,和过去的书法相比,表现出最大的变革精神,应是最成熟的北方书体,被后世书家称为“魏碑体”。

河南碑刻目前较集中的地方除洛阳龙门石窟、河南博物院外,还有开封博物馆、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关林庙、辉县市百泉碑廊、卫辉市比干庙、汤阴县岳飞庙、登封少林寺景区等。

碑刻是历史的产物,保护碑刻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抢救碑刻就是抢救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不可置换的文化载体,适当开发、合理利用碑刻,是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碑刻资源极其丰富的河南人应有的光荣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