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碑刻漫说

(2012-10-31 04:29:18)
标签:

新郑

黄帝故里

中华第一碑

无字碑

红楼梦

分类: 读碑记

今天的人们对于碑刻也许并不陌生,但如果要问及碑刻的内涵、碑刻的产生、碑刻的结构以及与碑刻相关的历史,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恐怕不会太多。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用通俗的语言,将碑刻知识尽可能向读者介绍清楚。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一通碑,当数1996年在河南省新郑县(传说是黄帝故里,亦即战国时韩国故城宗庙遗址)发现的“无字碑”了,该从而被誉为“中华第一碑”。碑为圭形,高3.25米,宽0.45米,厚0.25米。碑的下半部中间有一圆孔,称为碑穿,其石质为灰色砂岩。

从该碑的上述特征出发,我们就可以引出碑刻的原始含义:早年帝王宫中的立碑,是为了测日影、定时刻的;帝王祠庙前立的碑,是为了方便后人骑马乘车前来祭祀时栓牲口用的;人们坟前立的碑,是为了便于将棺椁放进墓圹里去的。碑原始的功用就是这些,使用的场所主要是陵墓和祠庙所在。

碑刻最初全都无字,只是后来陵墓上的“木碑”不再拔下来埋进墓穴,而是作为标志立在了墓旁。于是,便有人开始利用它,把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少量文字书写其上。再后来又将“木碑”变成石碑,刻写的内容也渐渐丰富起来,最终成为褒奖勋业、颂扬功德的工具。汉代以后,碑的家族越来越大,名目也越来越多。在墓碑和祠庙碑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了功德碑、纪事碑等多种。这就是碑刻的演变史。

碑的结构大体有三个部分组成,即碑首、碑身和碑座。早期的碑,其碑首和碑身多是连为一体的。后来由于碑首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工艺也越来越精致,于是便独立制作,完成后才安装在碑身上头。碑身的前面叫碑阳,后面叫碑阴;碑阳刻碑文,碑阴所刻内容属于“附录”性质;碑阳和碑阴镌刻文字的地方叫碑版,碑版的边框有的空白,有的还雕刻有花纹图案。碑座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正方体、长方体,须弥座等。较常见的是一个巨大的石龟,名叫赑屃。传说,在龙所生的九个儿子中,赑屃的力气最大,擅长负重,让它驮碑,有流芳百世、长久保存的意思。碑座顶部(即赑屃的背部)有凹槽,碑身底部的榫头就插在凹槽的卯眼里。也有的碑无座,直接插入土中。碑座称为趺,方座为方趺,龟座为龟趺。

碑首的正中部位称为碑额,碑额是题写碑名的所在,碑名常用篆书书写,故又称“篆额”。倘用其他字体,则称为“额题”。有些碑额四周还绘有纹饰,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之外,还有仙人或祥禽瑞兽。如果碑额正面雕刻青龙、白虎,背面刻有朱雀,而碑座是玄武(神龟)。这样以来,“四灵”同样都有了。

碑首的造型有尖、有方、有圆(半圆)之分。等级较高的碑头为螭龙纹,数目有二四六不等,交相盘绕,是为螭首。其雕法又分为圆雕、透雕和深浮雕。常见的形式多为两条螭龙在碑额正上方托起一颗火焰宝珠,名曰“二龙戏珠”。

人们在汉碑中,往往见其碑额下边有一个两边穿透的圆孔,直径多在10公分左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碑穿”。其实,早年的“碑穿”是有其实用价值的,后来的遗存只是象征性的,没有实际用途了。有的“穿”四周还雕有三圈弧形的环纹,称为“晕”。这里含有以“穿”为日、月,而弧形则象征日月光环的意思。

碑上的文字多是由几个人共同完成的,即撰文者、书丹者和镌刻者。撰写碑文人的社会地位,往往决定着碑的等级。是故撰写者地位越高、名气越大,碑的等级也就越高。倘若是皇帝御笔,那就是御碑了。所谓“书丹”,就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写在碑版上。由于朱砂是红色的,故称为“书丹”。用朱砂书写的原因有二,一是朱砂稳定性好,写到光滑的碑版上不流动不扩散,能真实再现撰文者字体的笔画丰采;二是红色清晰、醒目,与碑版石面色彩反差较大,便于镌刻。

当然,碑文最终是由石工完成的。石工的文化程度和雕刻技巧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在古碑上常见有“刊石人某某”或“刻石人某某”等,其实能够署上名字的并不多见。

那么,迄今为止,碑刻又有多少种呢?

如按功用划分,主要有墓祠碑、寺观碑、功德碑和标示碑等。顾名思其义,墓祠碑是为死人刻立的碑;寺观碑是刻立在庙宇里的碑;功德碑则是专为帝王官吏、圣贤神明歌功颂德的碑;标示碑,多是专为某一件事勒石树碑以记之。需要特别指明的是,标示碑由于其所记之事具有现场性和亲历性,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碑文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宽广。诸如行政地理沿革、自然地理变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经典文献、还有方志民俗、物产、物价、书体文风、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官职演变、家族兴衰、世袭源流、工程建筑、边境治安等等,都有补充和订正历史文本的价值和作用。所涉及的学科除囊括了历史学外,还包括地理学、文艺学、文字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医药学和宗教学等等。

现如今,对碑刻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碑学。有人说我国碑学发端于汉,发达于宋,鼎盛于清。其实,有了碑,并不等于就有了“学”。以如不是《红楼梦》一问世,“红学”就出现的道理一样。一门学科的创建,不是仅仅有了零星的论述就算成功,而应该既有范畴又成体系,这样一个学科才算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中国碑学产生于清代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