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知道的“金缕玉衣”

(2012-06-22 06:53:18)
标签:

金缕玉衣

河北满城

河南永城

徐州博物馆

新疆和田玉

分类: 收藏趣事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的殓服。玉衣作为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一般用金线缕结,故称“金缕玉衣”,其他贵族的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故被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截止目前,我国已知出土玉衣的汉墓葬共有十八座,其中出土金缕玉衣的有八座。这中间最具代表性的是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整件玉衣设计精巧,做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也出土一件金缕玉衣,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该玉衣出自西汉末期的梁王墓,约有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

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现藏于徐州博物馆的“金缕玉衣”,则是目前国内已知出土金缕玉衣中,不仅年代最早(距今已超过2000年),而且玉片最多(用1576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玉),工艺最精的,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前后共流行了约四百年。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则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用玉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自然是盗墓贼的首选目标,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即使那些尚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汉墓,又有几个能“永垂不朽”呢?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墓室时,发现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多已化作泥土,剩下的也只有精美绝伦的玉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