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
(2011-05-11 08:55:30)
标签:
秦桧金国岳飞韩世忠宋高宗赵构 |
分类: 品史记 |
南宋时期的秦桧由于极力帮助宋高宗赵构灭了极力主张抗金的岳飞,从而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秦桧的厌恶却一点也没有减弱。当形容某一个人坏的时候,人们常常恨恨地说:你坏的就像秦桧一样。秦桧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反而教材。以至于连秦桧的后人都说“人自秦后少称赵,我到坟前愧姓秦”。
不错,南宋时期的秦桧是极力主张与金国和解的,在贯彻和落实宋高宗的不抵抗宗旨时,更是不遗余力。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宋高宗和秦桧的关系。要知道在南宋时期的“国家管委会”中,宋高宗赵构是主人,是负有第一责任的,而秦桧不过是为赵构打工的。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者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从这一点出发,可见秦桧的不抵抗是表相,而宋高宗的不抵抗才是根本。试想,如果宋高宗是主张抗金的,或者说在抗金的问题上态度非常坚决,那就不可能有秦桧的一次次升迁,更不可能有后来岳飞的“风波亭 ”事件了。由此可见,与金人妥协,实行坚定的不抵抗主义,以至于把坚持抵抗的岳飞给灭掉,其根源就在宋高宗赵构本人。人们在岳飞被害的问题上过多地去遣责秦桧,而放过了宋高宗赵构本人,如我们一味地去责备杀人犯,而放过了主谋者。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岳飞在大理寺蒙冤时,韩世忠曾经站出来为岳飞鸣不平。韩世忠本来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但是看到岳飞蒙此大冤,就豁出去了。韩世忠闯进相府,质问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秦桧回答:“其事莫须有。”后来,“莫须有”就成了一个典故。不少人一直把“莫须有”理解为可能有,实际上这是不对的。“莫须有”的意思应该是,难道没有吗?也就是说,秦桧对韩世忠用的是反问的语气——岳飞难道没有罪吗?秦桧这么一句话,就把韩世忠给打发了。秦桧有恃无恐,他背后有皇帝撑腰,懒得跟韩世忠废话。秦桧这个时候,势力要比韩世忠大得多。因此此处并不是说韩世忠拍着桌子质问秦桧,秦桧就吓得哆哆嗦嗦,嗫嚅地说了一句:可能有吧。从秦桧这句“难道没有”的反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岳飞悲剧的症结所在:是皇帝宋高宗要岳飞死,所以秦桧才有恃无恐。岳飞在宋高宗一朝都没有翻案,直到宋孝宗即位、朝廷又要北伐的时候,岳飞才被平反,追封为鄂王。
岳飞的悲剧具体来说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宋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的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宋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的战旗,并赐白银2000两,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宋高宗训斥,下朝后岳飞面如土色。然而1138年,岳飞又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加触犯了宋高宗的忌讳。
岳飞不知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在当时即使是朱熹看来,也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到一个狱卒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岳飞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却至死未知所遭的猜疑也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其实,大约自南宋末年起,秦桧的奸臣与卖国的形象就一步一步地清晰起来了。可如今,又有谁还能记得在北宋末年第一个上书主张不与金人妥协的大臣竟然是秦桧呢!又有谁还能记得今天的所谓宋体字主要是以宋朝状元郎秦桧的书法为蓝本的!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辨证唯物主义是提倡全面、客观、发展地看问题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感性的东西太多太盛,人们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比如说在宋高宗与秦桧的主仆关系上,人们一天不认清宋高宗是主子、秦桧是打手;宋高宗是老板、秦桧是打工仔的事实,在宋高宗及秦桧与金人妥协、实行坚定的不抵抗主义以及岳飞被害等问题上的法律责任就一天不能真正界定,秦桧就一天不能洗掉第一责任人的罪名,从而较客观公正地看待秦桧,也就一天没有可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