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在看得到诸多行为往往是他的习惯,人内在常常思考问题所依赖的是他的信念。信念最初是由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循环所形成最根本的内容。由此,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是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到他头脑中的信念形成。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人生。
阅读首先是一种习惯
阅读,就旁人来看,好似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静坐那里手捧书本的行为方式。外人看一个人的阅读十分的简单,也很好的理解,阅读首先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的发端在哪里?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之中。遗憾的是,太多的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但是没有给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人活着很矛盾,其中一点就是,自己做不到还要偏偏让子女努力去做。这种对人的不一致理解着实是一种讽刺。我会经常的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自己都难以做到,凭什么要求孩子做的比自己好呢?阅读,这个习惯培养起来不难,这是对孩子说的,而对于要为孩子提供环境的家长来说,则十分的困难。
培养孩子阅读,对于大部分今天的中国家庭,物质上的准备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购置书架购买图书。难就难在家长们的意识上。意识是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关注点,是对外在事物价值判断的个人标准。太多的家长口头上重视孩子的阅读,但是面对购买图书的费用也会皱一皱眉头。但是对于自己出去打牌、喝酒、购物的消费从来没有感觉“贵”。这就是意识。也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书香门第。为什么阅读会有家族性聚集现象呢?阅读又不需要多么高等的智商,遗传上的影响微乎其微,关键就是一个家族形成了阅读的氛围后,每一个成员的意识就会把书籍看成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在家庭消费中,图书的消费以及筛选书籍的能力都超过一般的家庭。这个家族的后代自然书香味十足了。有了物质上的准备仅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基础,还有就是家长的表率。这一点,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有一种担忧,中国国人的阅读正走向一种不佳的反馈之中。由于父母不阅读,子女自然是硬着头皮应付差事的在家阅读,而这些孩子一旦结束了求学阶段,就像逃脱了笼子的小鸟,再也不会进行阅读了。因为至始至终都把“免于阅读”当成了一种只有家长才能享受的特权,于是等到这些孩子再当了家长,就会重演昨天的故事。当我们抱怨如今的孩子不明事理的时候,我们这些成人应该明白,是谁一手造就了现在的孩子。
阅读首先是一种习惯
我和很多的学生聊过天,问及家中家长们平时的喜好。有阅读习惯的家长少之又少。大部分家长就是玩手机、看电视、打牌。而且中国的家长口口声声说的“阅读”也是十分功利的,仅仅把阅读当成了让孩子考上大学的一种手段,在潜意识里就认为孩子一旦考上了大学有了专业找到了工作,之后,阅读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小资情调的生活。
现在我已经看到了作为社会细胞之家庭忽视阅读所造成的结果。又多少孩子还要比老子凶,有多少子女还知道为子女的礼数。遗憾的事,一个人有太多的知识不是靠耳提命面就可以获得的,而是要靠阅读在慢慢的品味中逐渐明朗的。你让儿子孝顺老子,这种事不是说天天说教就可以成的了的,一个饱读诗书的孩子将来做出遗弃老人的事情概率就低的多。
阅读首先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首先应该是在家长身上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