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这是杨爱群老师为我即将汇编成册的小书作的序,洋洋洒洒五千字,读后令我感动。第一感觉这是一篇大家之作,字里行间像是从他心中流出的一首歌:那样自然、那样动情、那样中肯、那样精彩。我想我即使还有第四本博客文集,我还会请朋友写序吗?一定不会了。因为这篇序已达到了顶峰,很难超越。当然我清楚杨老师笔下的春英,我不敢当,他称赞的是一种精神,也是我追逐和努力的方向。我怎敢与杨老师这样的大家同日而语?不过我还是感谢杨老师把我称为他的知己,我又何尝不是呢?这篇序充分体现了杨老师的文字风格——酣畅淋漓,文思泉涌,直抒胸意,荡气回肠,一串串大排比脱口而出,锦心绣口,文采飞扬!
开始我还一直自责自己给杨老师增加了文字负担,当我看到这篇序后,我又觉得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谢谢杨老师,谢谢您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我会带着您的期望继续上路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
——我和春英的故事,为春英的第三部文集代序
杨爱群
2020年岁末的一天,手机的微信显示,春英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说要着手编印第三本博客文集了,希望我为她写序。
我这一辈子,为人做嫁衣,经手编书无数,却从未为人作过序。只是退出职场若干年后,为我所敬爱的编辑出版老师林辰破了一次例,为他的六卷本《林辰文集》作序。那是因为老师点名要我写的,师命不可违,我无法推辞。
这一次,在春英的请求面前,我迟疑了片刻。最终,还是回了一句:“春英,谢谢你对我的看重。你的这个请求,我无法拒绝。谁让咱们是知己呢!”
我与春英的故事,发生在十二年前的虚拟空间。
2008年,我步入花甲。一天,心血来潮,在网络上开了个博客账号,开始了我的写博生涯。写博客的乐趣,在于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认知,书写灵性,舒展情怀。由此而生发,它还有一个乐趣,即以文会友。博友,就是这么来的。
在此之前,我有过学友,校友,插友,战友,球友,驴友……而博友,则让我走进一个新时代!
博友,意味着,是省却了一切繁文缛节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以文字相见,以才学相见,以阅历相见,以认知相见,以情怀相见,以心灵相见。
网络虚拟世界里的博友,是个很有意思的存在。彼此欣赏,却时常不知彼此模样;彼此跟进,却时常并无通讯录;彼此唱和,却时常不辨男女;彼此祝福,却时常彼此不明底细。有的跟着跟着,人间蒸发,渺无音讯了。有的跟着跟着,没有意思,中断联系了。有的跟着跟着,心生敬意,时常惦念,像现在的死忠粉,不离不弃。有的跟着跟着,成了线下现实的朋友,有机会就聚一聚。
春英,在2009年的某一天,走进了我的视野,成为了我的又一位博友。
春英引起我的注意,是她写博客的风格,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
她也是性情中人,开门见山:人生简历,一目了然,童年家境,求学时代,工厂学徒,夜大恶补,小荷才露,机关退休…
她也是文以载道,字里抒怀:家长里短,信手拈来;流年岁月,蓦然回首;好书佳文,倾情点赞;奇境美景,一唱三叹……
她也是寄意博客,踏上新途:职场苦短,人生未央;壮志待酬,来日方长;谁云笔轻,字字玑珠;千金散去,万古文章!
春英的到来,给气象万千的博坛,引来一道自带光环的风景。
可能从我的博文中,春英知道了我的年龄,我的职业,她对我一直尊称“杨老师”,总是挺客气的。我则直呼她的名字“春英”,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她的本名,不是笔名。
春英写博客,不是卖弄文采,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无病呻吟,不是宣泄情绪,她在用心血写作——呕心构思,沥血行文。我当了一辈子的文字编辑,能体会到她初心的立意,笔耕的甘苦。她的文章,展示着一个文革前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工作后恶补夜大的五十年代生人(她的自述)的奋斗历程。她不回避,不遮掩,不粉饰,不伪造,秉笔直书,力透纸背。她写自己,写亲情,写友谊,写愿景,真情实意,感人至深。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引人入胜;她的故事,平凡无奇,却经久耐读。
就这样,在博客上,我们彼此跟进了两年,我们彼此欣赏了两年,我们彼此唱和了两年,我们彼此关注了两年。时间平静地流淌过去。
2011年年末的某一天,春英发出一篇博文,让静水荡起波澜。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杨爱群老师印象——读杨爱群老师博文有感》。
春英讲述了她是如何走进我的博客的。她说:“能够走进杨老师的博客,实属自己的幸运。随即被杨老师的纯真透明、淡泊名利、阳光大气和文采飞扬所吸引。”她的这句话,即通篇博文的纲领。文章共分四个章节,七千五百多字。
这还是那个不撰长文、不事声张、不显山水、不动声色的春英吗?
文章写得动心动情,大开大合,言之凿凿,意之切切,像开了闸的巨流,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在它面前,我不知所措,我无法自持。
活了六十多年了,忽然有一个素昧平生之人,站在我的面前,站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我四年里写下的500多篇约60万字的博客文章,开口说话,不吝指点,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归纳出“纯真透明、淡泊名利、阳光大气、文采飞扬”四个特点加以阐述。六十年来,从来没有人这样评价过我的文章,从来没有人这样评价过我的为人。我惊呆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知己吗?
我是个性情中人,一生不缺朋友。从总角发小,到豆蔻年华;从青春岁月,到中壮之年,我总会遇到一些气味相投惺惺相惜的好朋友,那是我人生最可炫耀的财富。但是,能认认真真不耐其烦地将我四年里写下的所有文字读完,平心静气地走入我的精神世界,一路体验,细心揣摩,设身处地,全面考量,梳理提炼,得出结论,述诸文字,形成文章,春英为第一人!春英走进我的博客,究竟是谁的幸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代诗人高适说的多好啊!六十岁后,在远方的某个地方,还有一个如此懂你的人,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以至于两年之后,我要印刷出版自己的四本博客文集时,专门给春英打了一个电话,想用她的这篇文章做为四本博客文集的统一序言,希望她同意。春英欣然应允。
谁最有资格为自己的书作序?不是权威,不是大官,不是财团,而是知己。谁的笔下,也写不出知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知己的故事,当然还要继续。网上的情谊,顺理成章地发展到了网下,变成现实。
我与网友现实会面,春英不是第一人,但,她一定是能让我记住的那一位。她有着一张坚毅、果敢、善良、谦和的面孔,操着一副地道的北京腔。她性格开朗,会对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也会安静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而不打断插话,她是一位理想的会话交流者。与网络交往相比,我与春英在现实中的相似点太多了!她情感丰富,热情洋溢:眷恋亲情,看重友情,忠于爱情。她兴趣广泛,爱好多样:写作,音乐,摄影,旅游……她在职场是干练洒脱的巾帼强人,回家是孝顺长者的贤妻良母。侍奉公婆,她也有忍辱负重的岁月;照料儿孙,她更有心比蜜甜的日子。她与丈夫驱车自驾游游走祖国大地是亮点,让我这个老驴友心生敬意。她喜欢书,喜欢到酷爱,则是我最欣赏的品质。每次会面,我都会送她一本书或一套书,而她都高兴的像个孩子。
春英,出身于铁路系统的工人队伍。她从最底层的木工学徒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她的博客,展示的就是如高尔基式的“春英的大学”。她既是那个时代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又是独特的春英“这一个”。她凭借自己的本色,自己的善良,自己的聪颖,自己的努力,提升着自己的品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当春英退出职场,开始自己的博客之旅时,她已完成了人生的几次蜕变。从五年级的基础文化水平的木工学徒,直至具有夜大中文大专文凭的政工师;从以工代干的借调写材料,直至担任北京铁路局一个较大窗口单位的宣传科长,直至连续几届担任华人少年作文大赛评委。她早已不是那个谁也不愿瞅一眼的“丑小鸭”了,她早已不是那个因出身不好而倍受歧视的小姑娘了。在她的身上,有几十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而打造的独有的飒爽英姿;在她的胸中,有整整一代人共有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
春英,是个有理想的人。这个理想,就是那个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梦——一个美丽的文学梦。这个梦,始于其八九岁时,邻居小伯伯给她读了《青春之歌》里的一段——林道静在漆黑的深夜,扑向大海……后。文学,那么神秘,那么温馨,那么美丽,小春英向往着那神圣的殿堂。
一开始,我也有过好奇:春英在写博前,就已经是单位的“一支笔”了,写出的公文材料、通讯报道不计其数,那她在博客里表现的如此勤奋努力,如此的谦恭虚心,是为什么呢?如她自己所言,之前那只是工作,对工作要尽职尽责;尔后是追求久藏于心的那个梦想,圆自己一个文学梦。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位博友:她步伐坚定的走进老年大学,长年不断地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世界历史,古典音乐……有时会在博客上写下学习心得,她的心得绝不敷衍,篇篇都是见解深刻的学术论文;她喜欢读书,王蒙,梁晓声、史铁生……当代作家、经典名著、新锐之作、朋友推荐,是好书就绝不放过,而且看过就要写出读后感,每篇读后感都会显现她对文学的真知灼见;她看电影,看话剧,看画展,听音乐会,听文学艺术讲座,收看央视“百家讲坛”,收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博客里留下的她诉诸笔端的观后感,承载了一次次的动情,一次次的感悟,一次次的赏析,一次次的慨叹;她在经营自己的博客同时,时刻关注着周围博友们的动态,发现和吸取博友之长,她不但在博友文章后面留评,而且要写专文,对能打动影响她的博友发表非常专业精当的看法,《杨爱群老师印象——读杨老师博文有感》,便是其中一篇。
她就是那个奔走在通往梦想大路上的春英!
她像蜜蜂一样吮吸文学艺术营养,她像勇士一样攀登巍峨理论高地,她像愚公一样扳倒前行路上障碍,她像创业者一样开辟自己的处女地。
她就是夸父逐日,她就是精卫填海,她就是咬定青山,她就是铁杵磨针!
历时十二年的笔耕,春英写出了574篇博客文章,计65万字,出版三部文集:《我们仍然在路上——春英博客文集》一、二、三。她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路上”每一步坚实的足印。
从驾轻就熟的机关材料通讯报道的公文文体,到进入文学创作的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游记散文、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的文学文体,她完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华丽的转身。
现在,春英终于可以站在文学的殿堂上,用如诗如乐的语言,放声说出她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爱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爱!
春英写博客,没有走入流行的网络日志的窠臼,也没有那些为夺眼球而哗众取宠的花活技巧。打开春英的文集,随便翻到哪一页,读到哪一篇,你都会为那精心推敲的标题而吸引,你都会为那别致新颖的开篇而动,你都会为那流畅诗意的语句而赞叹,你都会为那精准深刻的表达所折服,你都会为那喜怒哀乐的情感所感染,你都会为那错落有致的构思而击节。做为一个从业几十年的文学编辑,以我的眼光,春英的文字水平,已经接近了专业程度,春英的博客文章,有的或部分可以登录文学类的报刊杂志,达到了公开发表水准。
把博客文章篇篇都写成散文、文学评论,在我的博友中,为数并不多,而且一写就是十二年的,更是屈指可数,难能可贵。
随着微信的异军突起席卷天下,博客的阵地纷纷陷落日渐式微,加之博客官方出台许多严苛的管控手段实在令人无所适从,我的许多博友纷纷离去,2014年,我也因一场大病停笔,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去年,由于忘记了密码,竟打不开我的博客了。好在,我最在意和喜欢的博友,现在都成了微友,也都是现实中的朋友了。所以春英的信息一直未断。这次她请我写序,知道我看不到这几年她写的博文,特地用微信给我转发过来,让我一览无余。春英的坚持,令我敬佩,什么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自学成才,到大器晚成,春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梦人的风貌情怀。
我也曾是博客里的追梦人,我的梦想与春英有所不同。我以为博客是可以无限地写下去,我想写尽人生阅历,写尽人生感慨,写我的自传,吐我的块垒,在网上留下一块我的自留地。而且,我在2008年即写博第一年刚刚结束,便将这一年所写99篇博文结集印刷出版,命名《杨爱群的博客文集/2008卷》。原计划的每年一部的文集,直到写不动为止。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因故未果。拖至2014年,在我的小病之后、大病之前,终于咬牙切齿一气呵成地将09~13五年间的所有博文,分四册排印出版,版式完全与博客相同。四本书的序言,曾有请名家撰写的念头,转念一想,谁有工夫看完你这60多万字的500多篇文章?谁会认真为你写下诚心诚意的评价文字?环顾四周,还是觉得春英的那篇读后感来的自然,来的妥帖,来的亲切,来的真诚。当四本印完后不久,我发现,我的博客里,许多博文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飞,消失的无影无踪,其中有我非常喜欢的篇章。我所担心过的网络崩盘天塌地陷没有出现,然而,大厦将倾却已到来!我只能窃喜:我在网络上的心血,全须全尾保存下来了,真险!眼看着春英第三部文集即将付梓,为她高兴:我们能给后人们留下的东西,恐怕只有这些白纸黑字了。
春英并不满足于散文、论文上的成功,她又向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迈出了探索之步。做为知己,做为一个老编辑,我欣喜地注视着春英的脚步,我期待着小说林里会长出春英的大树,诗坛上会高扬起春英的诗章!
希望,在春英的下一部书:《我们仍然在路上——春英博客文集四》。
“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本是我用来自勉的话。从花甲到古稀,这十年,因为有春英和几位与她相似的博友,我知足了。不过,写到这里,我倒想把这句诗转送给春英。
文海无涯,艺无止境。在追梦的路上,你不孤独,“天下谁人不识君”?
2021年1月于多伦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