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湖
(2022-04-28 09:27:57)分类: 教研日志 |
冰川湖主要是指冰川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湖泊,其中冰川及冰川活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一般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又称冰盖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各个大陆的高海拔山区。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天山等地区。
山岳冰川可以分为积累区与消融区两大部分,其分界线称为平衡线。平衡线以上部分为冰川积累区,也是整个冰川的补给区,年积累量大于年消融量;平衡线以下年积累量小于年消融量,为冰川的消融区,以融化为主。冰川受重力作用,沿着山谷向下流动,一般而言,随着高度的降低,消融增强,冰川的流速也逐渐减弱,最后无力前进而停顿下来,停顿处即为冰川的末端,也称为冰舌。
根据米兰科维奇理论,由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和到达地球大气圈顶部太阳辐射能量配置的周期性改变,地球的气候呈现冰期—间冰期的旋回,简单地说就是一段时间冷一段时间暖。在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冷期(末次冰期),特别是末次冰盛期(距今2万年左右),温度比现在低10左右,我国山岳冰川发育的面积非常大,山岳冰川在形成和运动的过程中,对山体和山谷产生一系列侵蚀和堆积作用。我们现处的全新世(1万年以来)是间冰期,温度上升,山岳冰川后退,形成了一系列的冰川遗迹,冰川湖就是这种冰川遗迹之一。
高山上常常可以见到成串的冰斗湖,它们有规则地分布在不同高度上,默默记录着古冰川的分布和雪线曾经的位置。
冰川越过冰斗出口,蜿蜒而下向山谷低处流动,形成冰川谷和长短不一的冰舌。冰川流动时,它就像一个大大的“吸盘”,在重力作用下,对山谷的侧面和底部进行彻底的“扫荡”,通过“拔蚀”和“磨蚀”作用,对山谷的基岩形成机械的侵蚀,并形成冰蚀洼地;在其运动的过程中,冰川裹挟着大大小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从粒径细小的黏粒到体积巨大、重量过万吨的漂砾“无一幸免”)不断向下输送,当气候变化,冰川活动停止甚至完全消融后,这些“携带物”在冰川两侧和末端停积,形成侧碛垄和终碛垄,这些特有的地貌,在千万年的风沙中屹立,作为冰川曾经存在的证据,向后人昭示着当年冰川运动的“雄风”。
世界上似乎从来都没有所谓的“一蹴而就”,人生如此,大自然也如此,我们眼中的美景往往都是千锤百炼,得来不易的。对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应该倍加珍惜。幸运的是,历经沧桑之后,在自然环境饱受破坏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欣赏到冰川湖泊的美景;不幸的是,在全球变暖的当下,冰川湖也面临着威胁。由于全球变暖,从趋势上看,短期内冰川退缩将使河流水量呈增加态势,但亦会加大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或河段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冰川湖决口的危险。而随着冰川的持续退缩,冰川融水将锐减,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特别是中小支流,将会面临逐渐干涸的威胁。因此,我国山岳的冰川的融化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
由于冰川湖泊位于高山地区,汇入的河流非常少,水系简单,而且远离人类居住地,受人为影响较小,因此冰川地貌和湖底沉积物直接受控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因而,科学家通过研究这些湖泊的沉积物,通过各种环境替代指标,结合遥感影像和冰川地貌演化历史,还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为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水资源利用和气候变化预测服务。
前一篇: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