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评论员王攀
评论员王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41
  • 关注人气:55,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公民意识兜底 “地球一小时”难免尴尬

(2013-03-25 10:33:01)

王攀

23号晚上,不少地方都举行了“地球一小时”活动,据南京电力公司的统计数据,当天晚上8点30分,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活动开始后的8点40分,负荷竟然达到490万千瓦时。本来是一次倡导环保节能的活动,活动时的用电量不降反升,的确是让人难堪。(3月24日《现代快报》)

当有些人以此来讽刺这一活动根本就是在作秀的时候,还应该看到这样的数字,在3月23号“地球一小时”中,国内城市中,深圳省电24万度,厦门省电1.23万度,武汉省电4万度,等等。

其实,就是南京,说“不降反升”也未必准确。应该拿23号这天晚上同时段,跟22号比,甚至考虑到23号是周六,更准确一点,应该跟上一周的周六对比,这样才科学。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环比、同比。假如这样对比,用电量还是高了,那我们可以说,是不降反升:“地球一小时”在南京不仅没有响应,人们还唱反调,恶意在这个时段增加开灯数量。我想,不响应也就罢了,南京市民不至于这么恶劣吧。这一点我还是有信心的。

但哪怕并非唱反调,这一小尴尬也至少也说明,南京市民没有积极响应。在8点30分这个时间,也就是关灯省电的这个节点上,没有把原来开着的灯关掉,或者说是这个节点上,开灯的数量超过了关灯的数量。那也说明,“地球一小时”,这个由世界自然之友2007年发起、2009年进入中国,目的是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这个时间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的这个活动,在中国进行了4年以后,吸引力开始下降了。

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我觉得还是公民意识不强。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地球一小时”原本就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关灯一小时能省多少电呢?全球加起来是不少,但相比每天浪费的呢?仅仅在一年当中的这一小时省了一点,在其他的时间里仍旧浪费,那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一方面,要通过这么一个仪式,去宣传节能;另一方面,响应仪式不是在那一天那一个时间段参与一下、感受一下、表演一下就完了,还需要后续的跟进,在这一小时之外的所有时间里,把节能行动化成日常行动,“地球一小时”才有意义。相反,假如没有后续动作跟进,不把节能化作日常行动,仅仅是仪式,难免会有作秀之感,越来越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在节能这个问题上,我们缺少公民意识,这在很多日常行为中就能感受到。比如说有人就会说,我有钱,花得起,我就开大排量汽车,偏偏不开小排量的;我晚上开灯,开一盏灯我不满足,我偏偏就开两盏、开三盏;我就浪费水……钱是我的,你管的着吗?是的,钱是你的,可资源是社会的。资源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假如个人挥霍资源过度,侵害的迟早是公共的、大家的利益。资源也带有公共性,一些商品,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当明白了这一点,个人的行为就要有一些社会责任意识。而社会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内核,也是最重要的。

总之,南京“地球一小时”用电量“不降反升”,或许只是一个小尴尬;大尴尬是,“地球一小时”这个类似于带有行为艺术的宣传形式,假如没有后续动作的跟进,假如没有公民意识的托底,就是没有南京的这个小尴尬,大尴尬也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而已。所以,如何把节约能源落实到日常行动当中去,这才是最关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