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县志》卷六文学 人物
王启睿,字玉琴,一字玉烟。曾祖允忠公(王纳言)为进士,仕参政,有文名。玉烟席先业,锐意古学,有才子状元之目。癖情翰墨,以诗文自豪,喁喁细语倾听之,逸情古韵琅然不绝。好为奇服杂佩,动辄称诗。盖吾邑前士大夫娴声律者代不数人,竞为勋名旌常之业,辄曰:雕虫小技不足为也。玉烟独不谓然,呕心镂肝拙练而出真,以诗为性命。虽忧虞患难,寒暑风雨不肯辍。摇笔所至,洋洋数千言矣。
所居般水上游,披榛鑿崖为龙门园,有十四景色诗,其称水弦楼即此地也。又南走吴越,北游帝都;当世知名士必与定交,无不投契赠言申缟纻焉。最服膺者为吴蓟督平子、王考功季木、王学宪带如,皆执弟子礼。随吴入太学,欲以功名显。其为制科,尤清空灵几无烟火气。盖公生时有异兆,即公父伯任翁且曰:梦不我诳也。以是名益噪。吴资其金钱入手复散去,一石一画倾囊购之不计也。
晚遭变故,家中圮;鸣琴洒酒修然自适。乃更作诸生赴试,明湖隽文数十册,蝇头细楷,手自缮写诗复倍。是取秦汉以来古今名家,一一录之,遍与丹铅。手一编,巡檐细哦。又从而和之,模拟神韵,必过前人乃已。古乐府以数百计,近体以数千计。花木草虫上及国是,形之谣诵。庚寅
辛卯间(清顺治七年至八年,1650-1651)从友于松、于衢探奇吊古,遍搜名胜,可喜可愕,可泣可歌之事一寄之于诗。含英咀华,烹炼愈细。间刻一二特片羽耳。尝作般宫古柏律诗,上下平三十首,成咳血,几殆其苦心如此。然其诗,幽杳幻僻。欲以未经人道之语为必可传世之业。兴酣墨饱
,浩茫空濛,亦有才多之累焉。其《水弦楼》手录者盈尺许,惜未有选而刻之者。
【注释】
1,吴蓟督平子:吴阿衡(1588-1638),字平子,又字隆媺,万历四十七(1619)年进士。历任山东淄川、历城县令,崇祯年间任蓟辽总督。
2,王考功季木:王象春
(1578—1632),原名王象巽,字季木,号虞求,别号鹊华居士,因为担任过南京吏部的考功郎,而被文人习惯称之为“王考功”。 山东新城(今桓台)人。
3,王学宪带如:王潆(1585-)字帶如,号柏村,晩号愚谷,山东益都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進士。授大理評事,迁户部員外郎出为太原知府。历宁武,河東,福建督學副使,转参政。
淄川文史资料:
王启睿,字玉琴,又字玉烟。明万历年间贡生。原住山东淄川省庄(今洪山镇东省村),曾祖父王纳言由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渭头河为般河之源。王启睿遂迁居于此,清除杂草灌木,开凿悬崖,建成龙门园;筑舍听泉,命名为水弦楼,享誉一时。他天性聪敏,博览经史,寄情翰墨,钻研古学,能文工书,尤以诗为性命,往往提笔即洋洋数千言,有“才子状元”的美誉。所居水弦楼有十四景诗,文人雅士纷纷唱和。曾作淄川学宫古柏律诗上、下、平3000首,呕血而成,几乎累死。清初淄川文坛领袖高珩对他的诗文给予高度评价,诗人张笃庆更倍加推崇。喜游历,北至京师,南达吴越。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一时名士都与订交。酷爱书画。一石一画但凡中意,不惜倾囊以购。万历十八九年(1590—1591),与友人南游浙江,探奇吊古,遍搜名胜,一一题诗——
有绝句,有律诗,10天就写了200多首。后来做到蓟辽总督的吴阿衡、做到吏部考功司郎中的王象春等,都执弟子礼。晚年家遭变故,房舍倒塌,仍恬然自适。所著《水
弦楼集》,手录诗稿积有一尺多厚。《淄川县志》录有他的《水弦楼》等6首诗。(蔺开庆 彭延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