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平先生创作的国画人物——明末金陵才女李因

(2025-07-23 14:11:11)
标签:

历史文化

  
  萧平先生创作的国画人物——明末金陵才女李因
        图为南京画家萧平先生创作的国画人物:明末金陵才女李因与夫婿葛征奇。

       萧平先生画作行书题跋如下:【颜山弱柳根据作品辨识录入】
       乙亥年(1995年)夏月,余于上海德康艺术品拍卖会上购得李因《松鹰图》一帧,绫本墨笔,取法白阳山人(陈淳)。有挥洒自若之态,闺阁女子之笔,终不免稚拙娟秀气息。细细品味,其人其态似在目前;即把笔写成此图,聊记余得画之乐也。
       李因,字今是,又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逸史,钱塘人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卒,享年七十。海宁葛征奇之妾。葛氏字无奇,号介龛,崇祯元年进士,由台臣巡覈(hé,查验)盐政,颇有风裁。顺治二年(1645)卒,其时李因年方三十。李因三十岁以前之画,其夫每加以题跋;尝云:“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李因之作多为水墨。前人言其苍老无闺阁气。余不以为然;闺阁之气,品之似更有趣也。
       李因亦能诗,有《竹笑轩吟草》。
       乙亥七月初七日(七夕情人节),戈父萧平并志。
       钤印二:戈父、萧平。
       画面中闲章二:爱莲居、家在清溪半山园。

       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史论家。1942年12月出生于重庆,祖籍扬州。1962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国画研修班。1962至1981年供职于南京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1981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职书画创作。擅山水、花鸟、人物,借古开今,不拘一格,清新放逸。

萧平先生创作的国画人物——明末金陵才女李因

       李因《松鹰图》,1995年夏季萧平先生于上海德康艺术品拍卖会上购得。

       百度李因生平事迹:
       李因(1610-1685),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逸史、海昌女史。明末清初歌伎,钱塘(今杭州)人。明光禄卿葛徵奇妾,原为明末秦淮名妓,画家、诗人。李因自幼嗜书爱画,年十五便闻名杭州。李因虽家贫沦为歌伎,却未染风尘之气。十七岁嫁给进士葛徵奇,婚后随葛徵奇游历各地。顺治二年(1645年),其夫抗清殉难后,茕然独处四十年。怀黍离之感,长夜佛灯,时与老尼酬对。后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去世。 
       李因爱读书,工诗书画,与柳如是(1618-1664)、王修微(1600-1647)有三鼎足之誉。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绝去饾饤习气”,亦工词。著有《竹笑轩吟草》《竹笑轩诗余》《明心录》等。
       丈夫 葛征奇(号介龛),浙江海宁人,明末进士,官至光禄卿。其侧室李因是明末清初著名女画家,二人因艺术结缘,常合作书画,葛征奇曾评价"山水姬不如我,花鸟我不如姬"。他不仅以诗文见长,著有《芜园诗集》,更以艺术赞助人身份推动李因的创作生涯。 

       李因少时家境贫困,却“生而韶秀”,嗜书爱画,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她常“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虽生活艰难,缺纸少笔,但她经常在青苔之上或者用落下的柿树叶写字作画。在这样的艰难家庭环境里,李因通过刻苦学习,诗画“便臻其妙,年及笄,已知名于时”。后因家贫而沦为歌伎,成为江浙名妓。 
       浙江海宁人光禄卿葛征奇见到李因的《咏梅诗》中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对她的才华大为赞叹,顿生倾慕之心,纳李因为侍妾。 婚后李因随葛征奇职务调动,“溯太湖、渡金焦、涉黄河、泛济水、达幽燕”,15年中几乎跑遍半个中国,仍孜孜不倦,嗜书成癖,即在旅途、车船、驴背,均不忘读书吟诗。时值明末,天下大乱,李因一次乘舟过宿州,兵变猝起,她的行李首饰尽失,但是她独抱诗稿而逃。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因著诗集《竹笑轩吟草》和《续竹笑轩吟草》各一卷,诗作共260余首,多为旅途之作,其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葛征奇为李因的诗集作序,称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擅墨笔山水、花鸟,颇自负,自比唐王维。李因工水墨画,绘画题材多以菊花、绣球、荷花、梅花等花卉及芦雁、燕子、翠鸟、麻雀等常见的禽类为主。她早期的画作模仿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作品多以淡墨点染,师承了米氏父子“以烟云掩映树石”的艺术风格,朴拙淡雅,苍古静谧,并不显得有闺阁之气。葛征奇尝坦言:“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其夫每加以题跋,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 葛征奇和李因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介庵”是从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两人情感之深。 

       李因又师法画家陈淳(1483—1544)、叶大年,常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所绘花鸟生动高淡,花姿的夭斜,鸟的飞跃,常于笔下阙然活现。李因对传授自己画技的先生怀有很强的感激之心,据说她曾用沉香刻陈淳之像,奉之号而拜之,以表达自己的崇尚之情。 
       其画多用水墨,幽淡欲绝,于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国古代女性画家中十分少有。画不仅得陈淳之真髓,还注重师法造化,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据画史记载,李因“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在创作上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清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中对李因花鸟画的评价:“水墨花鸟苍古静逸,颇得青藤(徐渭)、白阳(陈淳)遗意。所画极有笔力,无轻弱态,当时名誉甚隆,真闺阁翘楚也。”陈维崧在《妇人集》中称她:“作水墨、花鸟,幽淡欲绝”。 
       清顺治二年(1645)葛征奇去世,李因年三十五岁,在此后的四十年岁月中,李因以“未亡人”自称。中晚年的李因生活“茕然一身,酸心折骨”,四壁萧然,时不能举火,靠纺织为生,兼以作画自给。此时李因画技更加高超,“求是庵之画者愈众,遂为海昌土宜馈遗中所不可缺之物”,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假借她名的赝品。李因后期的画作风格,同其生活处境一般,虽画技更高一筹,但往往内含凄淡,而创作则更为潇洒隽逸,彻底摆脱了早年的刻意构图的修饰和笔致纤弱的弊病,风貌大进,“苍秀入格,点染生动,大幅益佳,此闺阁而得士气者”,备受时人称赞不已。 
       李因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却始终以明人自居,在画中从不署清代年号。李因晚年仍奋发学习、写作,正如自述所谓“白发蓬松强自支,挑灯独坐苦吟诗”。其后期之诗,格调更加深沉。论者谓“沈郁抗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
    
       李因的画作有《松鹰图》《群峰霁雪图》《莲鸭图》《芦雁图》《荷鹭图》《花鸟扇面》等。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花鸟》卷,是李因于明崇祯七年的作品,卷末有葛征奇的题跋。李因墨笔画四时花卉,如牡丹、玉兰、月季、绣球花等,其间穿插燕子等鸟雀,构图灵活大方,树枝运笔苍劲有力,落墨为叶,花头或用墨笔写出,或单用笔勾勒出形,鸟雀也刻画的生动形象,或休憩、或跳跃、或疾飞,全画毫无女子的纤弱之气,潇洒似陈道复。因此《明画录》评其作品“苍秀入格,点染生动,大幅益佳,此闺阁而得士气者”。
萧平先生创作的国画人物——明末金陵才女李因


       清人王昶《明词综-附录二》收入李因词一首《南乡子-秋雁感怀》
       嘹呖过南楼,字字横空引起愁。
       欲作家书何处寄,谁投;目送孤鸿泪暗流。
       忆昔共追游,荻岸鱼汀系小舟。
       又是那年时候也,休休;开到黄花知几秋。
      (以上载汪氏振绮堂刊本《莲子居词话》卷三)

       《明词综》作者小传云:
       李因,字是庵,杭州人。光禄卿葛征奇妾。有《竹笑轩集》。按:是庵画法陈白阳。工诗及诗余(词),语短情长,去北宋未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