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珍《深度学习》的学习收获与思考
(2020-07-27 15:23:35)
标签:
教育数学 |
分类: 教师随笔 |
数学组
读完《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最触动我心灵的有两点。一是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二是学生应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我在思考如何把这么好的理念落地。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把深度学习与平时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我以不等式应用的这一课时想了想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下面具体谈谈这两点。
一、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对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运用类比方程应用解题的方法和过程,把新旧知识之间巧妙联系,引领学生审题,分析,从题目条件出发,分析、思考,抓题目中的关键词,能把文字语言转化成不等式符号语言,学生自己遇到应用题能够静下心来,寻找问题的关键点,逐个击破应用问题中的难点。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方法和过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方程应用题是找量与量建立等量关系,不等式的应用是找量与量的不等关系,为了更好建立知识联系,直接看到问题的核心。
在数学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小明以总分80分通过预选赛,他答对了多少道题?
把上面题目稍作变化题目,就变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在数学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小明总分不少于
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生学会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通过不断的分析,在对比与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二、学生应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我以书上例题为例,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对于应用题目 以“问题串”的形式的形式设计教学,学生从一道题目中会抓关键词,列不等关系。引导学生从一道题目中跳出来,引导学生不同题目会遇到不同的不等式的词语,例如:超过、不超过、低于、不低于、至多、至少等等,会正确转化为不等号,运用追问,从而做一道,会一片,提升了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提升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商场响应国家“家电下乡”的惠农政策,决定采购一批电冰箱,优惠销售给农民朋友,商场从厂家直接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型号的电冰箱共80台,其中甲种电冰箱的台数是乙种电冰箱台数的 2倍,购买三种电冰箱的总金额不超过132000元,已知甲乙丙三种电冰箱每台的出厂价格分别为1200元,1600元和2000元,那么该商场购进的乙种电冰箱至少为多少台?
问题一:如何用不等式解这道题目呢?
问题二:要解这道题目,需要找不等关系,又怎么找不等关系呢?
追问1:要找不等关系,需要找题目中表示不等式的关键词,关键词又怎么找呢?
追问2:要找关键词,需要找表示不等式的关键词?
追问3:观察题目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不超过,转化为不等号是≤,又是什么小于等于132,000亩?
追问4:题目中的总金额小于等于132,000,(总金额≤132000)这个金额就可以表示成什么呢?
追问5:题目中有甲、乙、丙三种金额三种金额之和是总金额,总金额小于等于132,000,
换句话说,就是甲种金额、乙种金额、丙种金额之和小于等于132,000。从而得到不等关系:甲种金额+乙种金额+丙种金额 ≤132000
问题三:甲种金额、乙种金额、丙种金额又怎么表示呢?
甲种金额等于甲一台的出厂价乘以甲的台数,同样乙的金额等于乙一台的出厂价乘以乙的台数,品种金额等于丙一台的价格乘以丙的台数,不等关系又可写为:
1200 ×甲种冰箱数 +1600 ×乙种冰箱数 +2000 ×丙种冰箱数≤132000
继续审题,已知题目中甲种、乙种和丙种出厂价分别是1200 1600和2000元,我们只要找到甲乙丙三种的冰箱数就可以了。
追问1:那如何找甲乙丙的冰箱数呢?
我们引入设未知数来表示甲乙丙的冰箱数,根据题目条件,甲种电冰箱的台数是乙种电冰箱台数的 2倍,我们可以设购进乙种冰箱x台,则购进甲种电冰箱2x台。
追问2:丙的冰箱数又如何设呢?
学生应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我想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问题串的方式讲解。大大提升思考的深度。 “问题串”教学能够面面俱到,并且在核心的问题上能够设计主问题,“问题串”围绕着核心问题,这样设计主次分明,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塑造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同时也看重学生的回答,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致力于清晰的回答教学系统上基本问题,为老师提供思考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富含符合的这种思想和情感内容。
通过学习深度学习,还要带领学生从自在的个体成长成为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培育学生有高级感,社会情感和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的未来,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