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叶开
《三国演义》,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故事。
经典故事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等,读过书的知道,没读过的也知道。
《三国演义》影响巨大,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深受欢迎,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而撬动这部近百万字大作品的支点,是“赤壁之战”。从第四十回“诸葛亮火烧新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用了整整十回,工笔描画了南北三方,三大军事集团会战长江“赤壁战场”,最终孙刘联盟以少胜多,智取曹操百万大军的恢宏画面。
“赤壁之战”时三霸主:孙权二十六岁,刘备四十七岁,曹操五十三岁。
而决定“赤壁之战”胜败,奠定“三分天下”局面者,却是刘备集团和孙吴集团两大青年俊才: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三岁。
诸葛亮占据篇幅最丰,因此他是《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人物。全书一百二十回,诸葛亮占了四十六回,超过三分之一。诸葛亮之下,占全书篇幅多寡的依次是:曹操、刘备、周瑜、孙权。“三国”之后,被历代论述、诗词描绘最多的,也是这五个人物。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的核心情节,是这部巨著里的“定海神针”。
其前其后的故事:曹操一统中原,刘备定夺益州,孙氏平定江东,虽然不乏精彩篇章,但用来衬托“赤壁之战”的。
曹操以少胜多击败北方雄主袁绍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在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里,篇幅跟“赤壁之战”一样多。但《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却注意到历史大变局:“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分天下”的关键之役。
设定一主诸葛亮、一次周瑜两个核心主角,从而把头绪众多、线索繁复的宏大战争场面,有条不紊地铺陈开来,果然是真正大手笔。
小朋友都会碰到一个问题:三国里最聪明的人是谁?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为何诸葛亮是最聪明的?因为诸葛亮有历史视野,有战略眼光,有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凭空创造出“三分天下”。周瑜虽是军事天才,卓越战略家,但决定“三分天下”的这个局面的是诸葛亮。
“赤壁之战”如此重要,除了是“三分天下”的关键之战外,还有以下三点:
第一:华夏文明由黄河中心变为长江中心。
《三国演义》的核心秘密:把传统文化叙事中心从黄河流域搬到了长江流域。
这部作品最辉煌的篇章放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之战”中。这不仅是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元末明初政治动荡的背景下,罗贯中说具有的大视野决定的。“三国”从“赤壁”始分开,战神关羽受命率重兵镇守荆州,北击曹魏,东拒孙吴,因荆州牵一发而动乾坤、时刻都能调动“三国”最敏感的神经。荆州战略之野,后来还出现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火烧连营”等精彩的故事。
长江取代了黄河,成为整个故事的轴心线,而以一条鲜明的主线牵起了“三国”全局。
第二:北方叙事转化成了南方叙事。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汉文化的合法继承者。“刘皇叔”到哪里,哪里就是正统。乱世奸雄曹操虽然统一了中原,中原地带变成一个“蛮夷”世界。刘备占据蜀国和荆州,就确定了正统文化的基点是长江流域。从长江向黄河看,从西蜀向中原看,无非“乱臣贼子”。
曹孟德占有中原,刘玄德占有正义。刘备既然是正统文明代表,因此本来是“蛮夷”之地的蜀汉,就成了汉代正统的传承者。
文明评判不再以华夏传统的地理作为唯一标准,而改为以正义化身所在地为标准。
第三:“华夷之辨”转为“正义”与“奸邪”的对抗。
占有“善”与“仁”这两大定义,得到末代皇帝认证的刘皇叔,走到哪里就把“善仁”带到哪里。他在哪里,哪里就是汉文明的正统所在。曹操占据了中原,却丢失了正义,从而丢失了正统。刘备崩丧之后,承袭了正统衣钵的诸葛亮,天然比占据中原的司马懿更正统。在叙事学上,诸葛亮是正面角色,司马懿是反面角色。
读《三国演义》,不妨摆脱黄河中心和华夏正统的原有经验。这样转换视角,就会看到: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提出了“文明迁移”的重大问题。
从“文明迁移”这个角度来说,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刘备,以及他跟他一起在“桃园三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张飞、关羽,都是“带着故乡去旅行”的最勇敢的前辈先贤。
他们在哪里,文明的正统就在哪里。
文明的正统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三日初稿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