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青年报载甫跃辉文:一个人的教科书

(2012-08-13 23:11:08)
标签:

叶开

云南

黄昏里的男孩

一个人的教材

汪曾祺

莫言

余华

教育

分类: 语文垃圾
大概是七月初。中午,上海作家协会底楼餐厅,《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叶开还有我坐在了一桌。那阵子,叶开正在微博上批评被选入教材的梁衡的散文《夏天》和金波的新诗《信》,反响很热烈。很多人开始讨论,究竟什么样的新诗应该选入课本给中小学生阅读,究竟什么样的新诗才算好?北京青年报载甫跃辉文:一个人的教科书
饭桌上,我们也开始讨论起这一问题。后来,不知道是程永新老师还是我提起的(也有可能是叶开本人提起的),说叶开你干脆自己给中小学生编一本诗歌选本。很快,大家的思路就扩开了,不再局限于编诗歌选本,还可以编小说选本、散文选本,乃至古文选本、古诗词选本啊!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共是二十四册,叶开计算了一下,这套书可以编十二册,是教材的一半。但这十二本所容纳的内容,却远远超过了语文教科书的。不是有人经常请你推荐书给中小学生阅读吗?可以把你想要推荐的都编进这套书里。
叶开将这一设想发到了微博上(叶开微博名:老虎不吃飯飯),立即引起了更多的讨论。下班回家的时候,我们在单位楼道碰上,程永新老师也在。我说,廖老师(叶开本姓廖),您那套书不如就叫“一个人的教材”吧,刚好可以呼应程老师的《一个人的文学史》。就这么,“一个人的教材”这总题目定了下来。
微博上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很多作家,譬如程永新、陈丹燕、张辛欣等也积极响应,纷纷推荐或者自荐诗歌、小说等。响应最多的,当然是广大的家长们。有的家长大呼痛快,说早就该有人出手编这么一套书了!也有人说自己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希望这套书能赶在开学前面世。甚至,有人已经预定了十多册或上百册,打算送给朋友的孩子。叶开自己也说,他要用这套书的版税买一些书,送给偏远乡村的孩子们。我们还说,到时候可以到我老家云南去啊,大山里有太多的孩子需要这样的书了!
至此,这套书还停留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7月16日,叶开通过微博发私信给我:“小甫,昨晚上凤凰联动张小波派来了徐江和卢俊两位总编辑,赶在我明天一早去台湾之前赶紧签了三本。”这三本包括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叶开进一步说:“短篇小说可以选四五本,例如,我可以专门选一本外国科幻,一本魔幻。如此类推,可以做十几本。”至于第一批三本的出版时间,则是明年三月。
一下子,《一个人的教材》就提上出版日程了。
今天中午在楼下餐厅吃饭,我又问叶开老师,那套书编得怎么样了?叶开说,小说已经编得差不多了,就差给每一个小说都写点评了。他跟我说,因为是给中小学生读的,小说篇幅不宜过长,要求每篇小说最好在六千字以内,有些挺好的小说不得不割爱。又说,除了给每篇小说配点评,还要提几个问题,但是没有“标准答案”。他一再强调这点:没有标准答案。我明白他的意思,我们的语文教育,长时期以来都被当成了理工科教育,似乎每个问题的解答都是唯一的,老师们完全把学生的思维给钳制住了。不是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么?除了基本的字词,语文在更多的场合下,哪里能有标准答案?!
每个喜好文学的人,或许在心中都有一套关于语文的“一个人的教材”。我心目中自然也有。我也曾向叶开推荐过一些小说篇目。比如,汪曾祺的《职业》、莫言的《大风》、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等小说。
为什么会选取这些小说呢?除了篇幅短小,当然还有别的原因。《职业》只有两千来字,开始写得并不像小说,很散漫地写了昆明的一些小贩。可你看汪曾祺的笔触,是多么有感情呵,通过一个个画面,可以翻转回去看到,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这一个个画面。在小说的结尾,笔触归拢到一个“捏着鼻子吹洋号”的孩子身上,写得也很平常,只有到了最后那一笔,这个孩子啊,看看四周没人,竟也学着别人嘲笑他那样,喊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艰辛的生活,在这一瞬间,全然被一个孩子消解了准确地说,是被汪曾祺消解了。
《大风》写的也是孩子。这孩子和爷爷去割草,遇到了一场大风。大风把车上的草都吹飞了,只剩下了唯一的一棵,打着车轮的条幅,塔塔塔的响。多年以后,爷爷去世前,特意到外面拔了一棵草回来。这小说想说什么呢?似乎什么也不想说,又似乎说了很多。这和中小学老师一再强调的写作文要有“中心思想”是相背离的。这里面有更加空阔的胸怀,更加通透的眼界。简单的人、简单的事,随手捻来,便是绝妙文章。
再说《黄昏里的男孩》,开头很长一段,都在写一个小店主如何折磨一个瘦弱的男孩儿。这时候,读者所有的目光都是聚焦在孩子身上的。如果小说只写到这儿,那这不过是普通文字。余华拥有更多的力量。男孩离开后,他将笔锋一转,开始着力写那小店主,写他如何遭遇了生活中的一桩桩不幸。如果没有对人世的通达理解,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转折的……
这些小说,不仅篇幅短小,不仅写的是孩子,它们还有这悲悯的质地,有着温暖的情感。如果我在中学阶段就读到它们,我想,我一定会对中国的文字有着更好的理解。
当然了,对“一个人的教材”,质疑声是少不了的。
有人不禁会问,一个人也能编教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不能!这是因为我们心里先就存了一个念头:教材必定是由专业的教育机构编订的。在我看来,只要不违反一些基本的常识,不触及一些基本的底线,应该鼓励在官方编订的教材外,再有一种,甚至多种“教材”出现。编得好了,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编得不好,那也自然会被淘汰。在“教材”方面引入竞争机制,绝对利大于弊。
现在是八月份了,距离明年三月只有七个月了。三月,正是又一拨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对叶开的《一个人的教材》,让我们拭目以待。

  甫跃辉,1984年生人,云南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硕士,著有小说集《少年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