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随着技术进步和交通发展,今天的食盐已经不值钱了,然而它在古代一度是一种贵重商品,从英语Salary“工资”的词源可见一斑。这个词出自于拉丁语的salarium,原意是付给士兵的薪水,供他们购买食盐(sal),可见食盐在当年罗马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中所占比例一定不小。为了保证民众能更廉价地获得食盐,罗马城邦专门修了一条通往东边亚得里亚海岸线盐产区的大道,称作“盐道”(Via Salaria)。长途而来的盐贩和驮夫带来人们渴求的货物,带走大笔的现金,罗马城外客栈商号林立的“盐门”(Porta Salaria)一带自然变成了性工作者云集之处。今天的宽阔公路仍然沿用两千多年前的古道,而盐门外路旁依旧站满衣着暴露的流莺。大概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吧。
http://ww2/large/625a78cbgw1f7tgdem61ej20jy0d741q.jpg
在冰箱发明之前,人们对食盐的需求量比现在日常厨房消耗的要多得多,皆因食盐除了调味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腌制保存食物。尽管欧洲海岸线漫长,离岸一日脚程之外的人们,基本上就与鲜鱼无缘;他们农场上出产肉类也必须用烟熏或腌制的方法保鲜。就像以前的中国乡村一样,冬天杀一口猪,是要吃上一整年的。无怪乎欧洲各地的传统名菜大多离不开腊肠、咸肉、火腿几种花样。在中世纪哪怕是国王,除了打猎得来的野味,平时能吃上鲜肉的机会也不多。
http://ww3/large/625a78cbgw1f7tgf08xp0j20eb09sgo4.jpg
要说用食盐保鲜的佼佼者,莫过于古代的埃及人。实际上,制作木乃伊的基本原理和制造咸鱼是一样的:把易腐的内脏掏空,表面涂抹一层香料,塞进大量的盐使其脱水,按埃及人的手册记载需要七天之久,然后再拿出填料,用布包裹好即成。讽刺的是18世纪后欧洲人大量掠夺埃及古代文物时,经常把珍贵的木乃伊申报成咸鱼偷过海关。
http://ww2/large/625a78cbgw1f7tgfm8t4fj20e209kgor.jpg
不过,不要以为埃及人只会做木乃伊,他们加工真的咸鱼也是一把好手!埃及的墓葬里面的确发现了不少咸鱼和肉干,甚至咸蔬菜干,供木乃伊在来世享用,这口味不能再重!
http://ww3/large/625a78cbgw1f7tgkhwd1ej20pm0cq0wb.jpg
食盐的需求量这么大,而产量却远远不比现在。罗马人和埃及人在海边建晒盐场,用日照蒸发海水,得到的结晶重新溶解提纯取得食盐。在含盐泉水的内陆地区也可以往地下打开,把泉水提取出来后,在池子里晾晒或者烧煮获得食盐。英格兰好些地名带有-wich后缀的,比如Droitwich和Northwich,古时都是炼盐的重镇。在英国Upwich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还惊奇地发现了两只中世纪鸭蛋,大概是千年前某个盐工不小心把热灰倒进了鸭窝,加上地下盐水的浸泡,居然重现了中华皮蛋的精髓。
http://ww4/large/625a78cbgw1f7tgkyuwdbj20ho0m5n2g.jpg
然而这样(现在还有类似的所谓“古法晒盐”)制取的盐品质不纯,混有一定比例的沙子和其他盐类,含量全凭盐贩的良心。于是消费者要用盐的时候,还得自己把盐溶解过滤再蒸发一遍。当然只有富贵人家才经得起日常这样折腾,普通老百姓少有操心食品安全问题——到了中世纪,行政废弛,道路失修,食盐变得更加昂贵,很多负担不起食盐的人改用森林或沼地里的盐土代替,这些只能用来腌制,不能直接撒在食物上调味。所以“穷得吃土”的确是真的!
远离大海和盐泉的地方还有另一种食盐来源,那就是以结晶形式存在的盐矿。奥地利阿尔卑斯山麓的萨尔茨堡(Salzburg),名字意为“盐城”,自古就作为岩盐的集散地闻名,它附近的Hallstatt小镇更是早在铁器时代就已经有开采盐矿的活动。古时的装备极其简陋,矿工们仅仅是用镐把山洞里的盐晶挖下来,用背篓运出山外卖。稀少的产量使得食盐成为奢侈品,换回Hallstatt的富甲一方。这座深藏山里的小镇发掘出不少精美的金银铜器,俨然成为凯尔特人器物文化的一处重要中心。
http://ww1/large/625a78cbgw1f7tggj0brij20aw0gn75w.jpg
在那个食盐还被是做珍贵调味品的年代,人们自然赋予它各种非凡的意义。由于盐可以保持食物不腐。古代以色列人视其为永恒的象征,在献祭的肉类上要撒上盐,以净化祭品,表示与上帝缔约的诚心。圣经里还有一段著名的关于盐的故事,即上帝毁灭罪恶的所多玛城之际,通知义人罗德带上家人逃离,罗德的妻子未听天使嘱咐,在上帝降下烈火毁灭所多玛时回头眺望,瞬时变成一根盐柱。今天在死海边上,仍能看见据称是罗德妻子所化的盐柱。
http://ww3/large/625a78cbgw1f7tgiznfzmj20b80gpdhk.jpg
基督教延续了盐的宗教内涵。罗马天主教洗礼仪式的其中一项,就是在受洗礼者的嘴唇上放一小撮盐,以示其得到了净化。在中世纪欧洲,倒洒食盐不仅是严重的浪费金钱,而且还因为将纯净的食盐和污秽的泥土混合,昭示着亵渎上帝和厄运的降临。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原作历经数百年已经略显模糊,专家在准备根据Giampietrino在1520年原比例摹绘的《最后晚餐》修复达芬奇的原作时发现,犹大的右肘下原本有一盏倒泻的盐罐,这个细节为原作的紧张气氛和悲剧色彩又增添了一份神秘。
http://ww3/large/625a78cbgw1f7tgjhx265j20i40bzmz8.jpg
现代各国仍然有不少关于盐和咸鱼的真真假假的传奇。葡萄牙的国菜是腌得干硬的整条鳕鱼,澳门称马介休者是也,葡国老百姓天天变着花样吃不够,还要作为新年的重头菜。荷兰人喜爱吃用盐和醋略加腌制过的生鲱鱼,据说当年荷兰作为海上贸易强国崛起,正是因为水手们发明了保存鲱鱼的诀窍,使长途航行得到充分的蛋白质补给。这大概是讹传而已,因为欧洲水手们早就懂得制作咸肉了,而且鲱鱼实际上并不能保存很久。不过瑞典臭名昭著的酸臭鲱鱼倒是真的可以长久存放。从前瑞典的穷人买不起足够腌制咸鱼的盐,只好用未杀菌的淡盐水浸泡鲱鱼,让它慢慢发酵,最后支撑的半腐烂腌鱼是世界上最臭的东西之一,比臭豆腐什么的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最近在国内不知怎么地火了起来,造成大量无辜群众中招。不信邪的读者尽管买来试试,本人对后果概不负责!
http://ww1/large/625a78cbgw1f7tgiighv3j20cn08gwf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