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拍照像今天这样日常,我们随时掏出手机,动一动手指,就能存下生活的瞬间,将瞬间变成永恒,似乎是摄影与生俱来的魔力。 摄影以其对现实精准复制的天性,解放了我们对遗忘的恐惧。因此,我们放心地将记忆交给摄影,不放过任何一个小孩成长的瞬间,不放过任何一处抵达的风景,不放过任何一个欢聚的时刻。
http://ww1/large/625a78cbgw1f7l5w00yq5j21a71lqgz6.jpg
随着堆在家里的硬盘越来越多,摄影逐渐成为一项当代人记忆外包的巨大工程。为了记忆,我们对生活进行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截屏运动,而记忆本身呢?
波兰摄影师Weronika Gesicka便对摄影的记忆功能进行了一场思辨和探索。她在网上买了一些美国1950、1960年代的家庭相簿老照片,以自己的想象对照片中的画面进行了再创造。
http://ww4/large/625a78cbgw1f7l5wljulyj21kw1o07wh.jpg
或许,距离是一种解放,距离带来的自由,可以让她越过文化、视觉等障碍,去更超然地观察熟悉的事物。作为一个成长、工作、生活在波兰的年轻人,Weronika对远在美国半个世纪前的照片进行了各种想象的改造。
创作媒介间的传统界线正越来越被当代艺术所打破,今天的创作者并不觉得他们受到严格的题材定义和传统的创作方式所限制,Weronika便是一个例子,作为一个主要以摄影为创作手段的艺术家,她将自己图案设计和摄影学习的经历融合在一起,创作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踪迹”系列。
http://ww4/large/625a78cbgw1f7l5x6ywwlj21g11t1b29.jpg
每一张画面的意义,都飘忽不定,我们无法经由画面,来确定Weronika为每一张照片所设定的意思,可能她自己也无法说清楚。关键是,Weronika并非要对老照片中的人物关系、情绪和环境进行考据般的确认,她只是要针对摄影所承载的记忆本身,进行一场视觉化的呈现。
经过Weronika加工过的画面,犹如我们醒来之后,无法确切描述的那些梦中场景,画面中无法解释的叠加物,荒谬的人物关系,以及毫无逻辑的起始和边界,都呈现出关于记忆的思考:摄影承载了哪些信息?传递了哪些信息?它能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精准承载我们的记忆?摄影又是否为一种存留记忆的好方法?
http://ww3/large/625a78cbgw1f7l5xoor0ij21g11t14qp.jpg
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迭代加速,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各种信息正以我们无法招架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当我们要记住的事情太多时,摄影就成了一种可依赖的的工具,因此,现代社会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民的记忆外包活动。当我们看到之前拍下的照片,便开始对画面进行解码,回忆打开的瞬间,画面背后的故事、情绪等都逐渐浮现出来,但此刻跑出来的画面,又是可靠的回忆吗?
摄影作为一种对生活的截屏、对当下场景的封存,它的确存留了记忆,但更多地,只是记忆的表面,而关于记忆本身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画面进行解码。Weronika在“踪迹”系列中,对远距离的老照片,进行了一种夸张的解码,这个举动本身,就说明了,摄影作为一种存储记忆的方式,并不是那么地可靠。
其实,作为解码记忆关键的我们,内心景观中一直杂糅并存着如此真实和虚构的场景,所以,当我们观看Weronika创作的记忆景观时,也就觉得,那些荒诞和超现实,竟如此真实地存留在我们的大脑中,或许,它们才是记忆的真实图景。
http://ww2/large/625a78cbgw1f7l5y8w7rxj21g31t3kch.jpg
CITY ZINE X Weronika
城市画报:能介绍一下你的“踪迹”系列吗?怎么开始这个系列的,你的想法又是怎么随着创作过程的进行而发展的?
Weronika:“踪迹”是我在买来的一些老照片的基础上进行的系列创作,主要是一些关于家庭日常、度假后的纪念品、日常生活场景等夹杂着真实和虚构的照片。踪迹是指标记或某物存在的证明,也是一种存在的证据,或者是对参与的确认,照片就是一种踪迹,一种记录了人、状态、或瞬间的存在的证明。我常常会到处找个地方的照片档案来看,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些照片,它们好像都是从一本家庭相簿中被拿出来的,都是一些夫妻的合照、家庭度假照、以及一些家庭的场景等。照片都来自于一个网上的“照片银行”,它们主要收藏一些美国1950、60年代的照片。我发现,照片中的人都非常自然、放松,当然,也有一些看起来像是摆拍的。我并不知道照片中的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真的是家庭关系,或者只是为了其他原因摆拍出来的,我也只能从它们的姿势和眼神中来进行猜测,从这个意义上,照片就像某种遗留的“踪迹”,有些东西消失了,有些东西总是还在。我决定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创造出一本新的“家庭相簿”,一本夹杂了真实和虚构的记忆的目录。
城市画报:作为一个摄影师,怎么想到要买老照片来进行创作呢?
Weronika:我本来就对各种档案资料照很有兴趣,特别是那些从照片上看不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判断在哪里拍的或其实拍的是什么的照片。这样的照片让我有开阔的创作可能,去解释和推测画面中的内容。并且,“照片银行”本身也很有趣,你可以跟他们买数千张不同人的照片去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些卖照片的人,并不会干涉别人怎么用他们的照片。
城市画报:你处理过的照片,很多看起来很超现实而且有点令人不安,在处理过程中,你的触发点是什么?
Weronika:在每张原始老照片中,我大概都能找到一个兴趣点,来让我创作一张有新的故事和情景的历史照片。比如,照片中的物件、环境、人物的姿势等,都可能触发我的灵感。那些在一开始没有注意到的微小细节,如果之后被我发现,也会成为我创作的兴趣点。我试着去模糊原作和处理过的画面之间的界线,那些看起来多多少少不太真实的画面,也正是我们对过去的记忆的真实状态。
城市画报:处理那些老照片时,有些什么样的挑战?
Weronika:对档案照进行处理,也因为是在别人的想法和作品上进行处理,还是觉得挑战性很大。比如,我试着在照片中加入我的想法,但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同时损失一些画面本身的个性。
城市画报:你试图通过这个系列回应哪些思考?
Weronika:有很多,比如,从老照片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一张照片到底记录了什么?一张没有文字注解的陌生人的照片,到底是将我们与过去拉近,还是带来了更多疑问?我们真的能掌控数十年之后人们对一张照片的理解吗?照片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存留证据的最好方式吗?我想在今天拍照更方便和信息便利流通的互联网时代,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城市画报:这个系列,主要是围绕着记忆进行创作,你怎么看待记忆的被操控?
Weronika:我并不是把这些照片看成任何事情的存在证据,而看成是随着时间而不断经历着变化的记忆。我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状况,对童年的记忆其实都不太清晰,但当我们回忆时,总会添加各种各样新的画面和故事进去。有些事情我们回记得更清楚,但有些总是模糊不清。我们经历过的关系,总是有些依旧亲密,而另一些则会被我们遗忘。我觉得,不带偏见的记忆不曾有过,而看起来不带偏见的照片,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罢了。
城市画报:在一个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时代,图像的处理和传输都变得非常惊人,你怎么看待照片保存记忆的重要性?
Weronika:我想,我们每天都在拍摄和上传大量的照片,这可能是出于对遗忘的恐惧。拍照的便利,也在诱惑我们尽可能多拍。一方面,这的确是一种保存记忆的方法,但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剥夺了你享受当下的乐趣。现在,我们很难忍住不去纪录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结果是,我们开始透过手机和相机在过滤现实。
城市画报:哪些事情对你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Weronika:有很多。生活中不经意遇到的东西常常会影响我,比如一篇文章,或一个听来的故事,或者是某个电影中的场景等,都会促发我思考一个新的系列的创作。我常常翻看各种不同的照片档案或图书馆的收藏,最近也常在网上找一些图片。如果我对一个主题感兴趣,我会尽可能到处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是书、论文、照片,还是在网上,等到想法成型了,我就开始着手实施这个计划。当然,也有很多潜意识的灵感会浮现。总之,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会影响我的创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