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
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孩子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
实例:两名因为没听见课间上课铃声的同学迟到了。学生们提出的两份建议清单。
清单一:让他俩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让他俩放学后留下,他们上课迟到了几分钟就留几分钟;
扣除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迟到了几分钟就扣几分钟;
取消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
向他们吼叫。
清单二:大家可以一起大喊:“打铃啦!”
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
迟到的同学可以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
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
迟到的学生可以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们该回教室了;
打铃的时候,大家可以拍拍那两个迟到同学的肩膀。
第一个清单更像是惩罚。它关注的是过去,以及让两个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第二个清单更像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关注的是帮助这两个学生在将来做得更好。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也就是说,第一个清单是用来伤人的,第二个清单是用来帮人的。
2、积极的“暂停”
在每个人都能足够冷静到接通理性大脑之前,专注于解决问题就不会有效,因此需要积极的“暂停”。
3、有效的鼓励
有时候,鼓励并不容易,因为大人们很容易习惯性地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以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鼓励之所以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太多的成年人囿于一个成见,坚信惩罚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
4、时机
有时候,只有在一段冷静期之后,鼓励才能被令人满意地接受。当冲突发生之时,尤其是当错误目的是寻求权力或报复时,大人和孩子可能都会感到太愤怒,而不能给予或接受鼓励。由于这个原因,友善地退出来(你或者孩子去做“积极的暂停”)常常是你们在冲突时刻所能做的最有效的事情。
5、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包含以下的态度:
对你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
对别人的观点以及你自己的观点的兴趣;
承担起你对问题所应负责任的意愿。
将这种态度教给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则。
6、改善,而不是完美
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他们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7、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8、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
要从每个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优点。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要帮助孩子并且将其不良行为转向有贡献的方向。
9、作出弥补
当孩子们做出了什么不负责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给他们一个机会做一些能让被他们冒犯的人感觉好起来的事情,以此作为弥补。
如果大人的态度是惩罚性的,这就不会有效。在大人的态度友善而尊重的时候,而且当孩子参与决定该如何弥补的时候,这样做会特别有效。
10、避开社会压力
当大人感到社会压力时,要使用有效的步骤处理孩子的问题就会有困难。
当朋友、邻居、亲戚或其它老师在一旁观看你如何对待行为不良的孩子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家长或老师的有效性,就取决于你对此事处理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觉得这些旁观者期待着立竿见影的完美——这就是压力。你可能会受此诱惑而使用惩罚来满足旁观者,因为惩罚看起来能最快奏效。
当处于社会压力之下时,要离开旁边的观众,你自己走开,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请其它人离开,以便你们能再私下里解决问题。
11、鼓励与赞扬
要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别人。
鼓励与赞扬的不同:
赞扬
鼓励
指向
做事的人:“好丫头。” 行为:“干得好。”
认可
只针对完成了的、完美的结果: 努力以及改进:
“你做得正确。” “你尽了力。”或者“你对你的成果感觉怎么样?”
态度
摆架子、操纵性的: 尊重的、欣赏的:
“我喜欢你坐着的姿势。” “谁可以让我看看我们现在该怎么坐?”
例子
剥夺人的自我成就: 承认对方的成就及其努力中的责任感:
“我为你得了个A而骄傲。” “那个A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
成年人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是: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
自尊既不能被给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
要成功地运用鼓励,需要大人具有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观点感兴趣的态度,以及为孩子们提供能够使孩子培养出不为别人的负面观点所左右的自信而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的愿望。
12、鼓励与批评
认为帮助孩子做得更好的最佳办法就是对他们做错的事进行批评,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讨论有待改善之处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问孩子:“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孩子往往不用你告诉就知道,而且当孩子们自己承认需要改进之处时,效果会更好。你可以问孩子:“你打算怎么改进?你需要做什么来实现你的目标?”然后,你可以个孩子一起做头脑风暴,想出各种可以帮助他们改进的办法来,这种做法能够教给孩子设立目标并做出自我评价的价值。
13、花一些时间训练孩子
父母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花时间训练孩子能消除这些误区。
误区实例:妈妈:吉尔,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
吉尔:我收拾好了。(意思是:我有地方放脚了。)
妈妈:你没有收拾好。(意思是:地板还没干净到能当餐桌用的程度。)
花时间训练,意味着你的用词和期望要非常明确。
花时间训练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做得达到你的满意。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而且,要记住,你想让他们做的事,不见得就是他们认为“优先重要”的事,除非等到他们自己也做了父母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孩子总归是孩子。
一旦你认为给孩子的训练已经足够了,就要通过问孩子来检查一下:“要收拾干净厨房,你认为该做哪些事?”如果孩子说:“把碗碟放进洗碗机。”你就问:“地板呢?灶台呢?你应该做些什么把这些地方收拾干净呢?”孩子可能转着眼球,嘲讽地回答:“扫地,擦灶台。”你应该无视那些举动并且承认:“很好,我很高兴我们的理解一致。”
花时间训练孩子还包括,当你要改变做法的时候,要告诉孩子。
14、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
即使孩子没有生活在责难、羞辱和痛苦之中,他们似乎仍然会从别的地方学到自责。通常,他们会自己认定自己“应该”更完美。我们应反复地交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
15、启发式问题
如果你用启发式问题而不是对孩子说(往往是对孩子提要求或说教),你就能够达到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更好地理解的效果,并且能营造出更具有鼓励性和尊重性的氛围。
只有当你真正对孩子的回答感兴趣时,启发式问题才会有效——也就是说,不要希望孩子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