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孩子太小会影响母语发展吗?
孩子越小的时候语言的吸收能力越强,他们在大脑中会自动的识别两套语言,完全不会受到影响,反而是有着促进作用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语言的接收能力反而会越来越弱。因为孩子接触了英文阅读而影响了母语的发展,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但是大家要注意,千万不要因为为了让孩子接触第二语言的阅读,而全封闭孩子的母语阅读,那样将会得不偿失,另外孩子毕竟是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接触到的母语一定是比第二语言多的,所谓完全不必担心。

2父母英文不好要不要给孩子读?
幼儿时期的阅读很大一部分是情感上的依赖,孩子更喜欢听的是父母的声音,所以越小的孩子父母越要注意与他们的亲子互动,用声音互动法,情绪感染法,动作演示法等来吸引和引导他们进行英文阅读。
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借助音频来缓解父母英文不好带给孩子的不利因素,但是这个时候父母也要特别注意在阅读上对孩子的陪伴。

3很排斥英文,
听到就跑掉怎么办?
孩子排斥英文阅读有两个时期,一是两三岁的时候,中文开始迅猛的发展,不再喜欢情节少的认知书,韵律书,这个时候要注意坚持,多找孩子生活中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素材,如重复句型多,有一些故事情节的书最容易满足他们。
还有一个时期是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中文已经能够阅读卡梅拉,贝贝熊这样的故事,在这个时候切入英文阅读就很困难,所以更要找合适的素材,有趣味的能吸引他们的,语言难度不大的,如牛津阅读树,小猪小象系列等。
除了素材的选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合理,如一上来就让孩子跟着音频读,一本书一个晚上读很多遍,让孩子说出来才算过;
如一本新书上来就读给孩子听,根本没有给孩子自己先翻看的机会,孩子出现很多疑难点,有畏惧心理;
如把英文阅读当做任务,孩子想不听都不行,每天必须读几本才算过。方式不合理,就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排斥感。

4阅读过程中需要不需要翻译呢?
这个问题需要分为不同的年龄段来解答。三岁以前是完全不需要翻译的,三岁后上了幼儿园孩子就开始不停的问,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的解答,但也不是一对一的单词或者句型的翻译,而是通篇大意的解释。
大班的孩子就可以采取问的时候简单说说单词的意思,不问的时候也不主动解释的原则,培养孩子流畅阅读,理解故事大意的好习惯。
那么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而不至于听一句问一句呢?
如选取符合心智水平的素材,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太高容易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偏差,孩子就会不停的问;或者把书提前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先让孩子自己翻看,孩子看图就能读懂70%,再配合音频和视频,了解故事大意;父母在讲读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来方便孩子进行理解。

5孩子不喜欢听音频也不跟读怎么办?
太小的孩子完全不需要跟读,大班的孩子可以适当的培养一下跟读,利于输出训练,但是方式要注意,如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要跟读,也不要每天晚上都跟读。
中班的孩子如果喜欢跟读也不要随意的阻止,顺其自然就好。
孩子听原汁原味的音频是一定有好处的,但是太小的孩子不喜欢听音频而喜欢妈妈的声音是正常的,不影响之后的听力发展。
大家一定要注意听音频也是讲究素材的,比如儿歌的音频,动画的音频,读物的音频等,而且听的方式也一定要注意,如幼儿不能一天听太长的时间,20分钟就好,小一点的可以当做背景音乐听,大一点要培养专注的听等。

6孩子不喜欢重复阅读怎么办?
重复阅读不管在中文还是英文阅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重复阅读能够带着孩子更好的感知语言,更好的发现图画的细节,更好的吸收故事的精华,阅读是存在着安全感的,没有重复阅读哪里来的安全感?
但是如何让孩子喜欢重复阅读呢?
带着孩子不断的发现读物中图片的细节,多去观察,给孩子自己读(翻看)的机会,让他有意愿能够重复的读,尽量减少新书提供的频率,阅读要有规划,让孩子的阅读能够新旧交替进行,通过更多的读后延伸活动刺激孩子重新回到书里面去发现细节,再次阅读。
重复不是一个晚上要读多少遍,而是在一个长的周期内的重复,如两个月当中一本书能够读10-20次,父母多做阅读记录能很好的帮助孩子实现重复阅读。

7孩子发音有问题需要纠正吗?
三岁之前不需要纠正,此时孩子的输出也不多,完全可以忽略,而且即使是中文,语言表达也没有很好的形成。
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纠正,但是一定要注意,不是看到孩子发音发错了,某个音没有发出来,时态用的不对。。。就赶紧告诉他正确的是什么,而是在某些专项训练上,如孩子正在精学一首英文儿歌,其中sheep发音不准确,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唱出对的,所以幼儿时期还是以培养阅读习惯为主。

8孩子读了一年多也不输出啊?
孩子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了大量输入才会有输出,有了合理引导才会有输出,有了语言环境才会有输出,三者缺一不可。
所以当孩子一年多没什么输出成效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时间累积也就是输入量还不够?是不是阅读素材的广度和度不够?是不是一味的就只知道读,没有进行输出引导?是不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语言环境?
输入量不够可以继续输入,素材不合适可以尝试更换,那么如何为孩子创设好的语言环境呢?如多做一些家庭亲子游戏,为孩子创设场景,如假装和孩子在小超市购物,把阅读中的句型转化为日常的生活化的句子。
所以谈到输出,小孩子不要着急,大孩子则需要有知识体系的引领,才会有输出的效果
,这就好比阅读就是一直在不停的养殖珍珠,到最后需要一个链子把珍珠串联起来。

9孩子就是随意读也没什么成效啊?
问题就出现在这个“随意读”。
要知道阅读也是需要体系和计划的,在有效的阅读指导下事半功倍的进行。
安娜一直推荐立体化的阅读体系,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的阅读立体起来,如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读,可以玩。那么看的资源是立体的,听的资源是立体的,读的资源也是,玩的方式也是,举例而言,读的素材要多元,有绘本,分级,有故事,科普,数学,益智等,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有亲子共读,跟读,大声朗读等,读可以读图,可以读字;读之后可以做各种的延伸活动,来帮助孩子消化和吸收。
而安娜读书会的英文绘本精读课程就是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让绘本立体起来,真正做到有计划有体系,也是有成效的阅读,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