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最大的价值在于隐性学习

标签:
育儿 |
分类: 安娜早教文章0-6岁 |
最近走培训班走的蛮多的,也经常听很多家长在外面的聊天,突发无限感慨!要想改变孩子,一定要先改变家长,改变家长何其难,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培训班,你要显性,还是隐性成效,还是两者都要!答案当然是两者都要,可是大部分家长忽略了隐性内容。
先来举几个例子!
子桐做手工小鳄鱼,不是随便就做一个小鳄鱼,而是先来介绍一个鳄鱼的种类(当然是简单的),再让孩子观察一下鳄鱼的主要特征(也是技能教授要点),让孩子表达一下关于鳄鱼的“情绪”(手工过程的内在情绪管理)。。。接着通过视觉听觉的不同刺激来完成对鳄鱼的初步感知。
接下来讲一本关于鳄鱼的绘本《咕叽咕叽》,而这本绘本也是教会孩子认识自我,告诉他们“我就是我”。。。预示着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手工操练的过程中,除了一些技能手法的教授,最主要的是告诉他方法,例如先来分配材料,在思考整体框架。。。之后才是动手制作,而动手的时候从哪里入手。。。
有时候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一个简单的小活动,显性在哪里?作品。
隐性在哪里?除了作品之外所有的都是隐性的。
所以你看问题就来了?
家长你到底要看什么?你到底想要孩子得到什么?你到底以什么来判定培训班的好坏,适合与否的标准?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能保证自己不随波逐流,当孩子大的孩子你还能淡定吗?
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家孩子这样,是有想象力的表现,当孩子大了的时候,你还能这样坦然吗?
所以需要修炼的不只是孩子,更是我们成人。
那么隐性的学习成效到底是什么?是生活经验的链接。
技能的提升是依赖于生活经验的链接的,而生活经验的链接又使技能得到更快速的提升。
试想一个对鳄鱼从来没有概念的孩子和痴迷鳄鱼研究的孩子哪一个的作品更加有灵性呢!
再来举一个例子!就说学习英语吧。
很多长都关注的是孩子的显性成效,那就是:你会不会说?说,甚至大了一点的语法,阅读,写,考试都成了家长评判的唯一的标准。当然,显性的好没啥值得批判的,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可是不是唯一的。
孩子的性格是否因为集体的良性教育得到了改善?孩子的某些学习生活习惯是否有了些许的变化?
孩子是否因为这个交际的平台而对英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举个例子!
子桐上课时泛读了一篇文章Make a snowman,非常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下课的时候就拿着积木拼插了一个snowman,而老师在引导孩子拼插的时候就顺势说了一句,oh,your snowma is very nice,just like a robot!孩子的隐性学习和生活经验达到了有形的链接,这就是成效。
所以越小的孩子越要靠生活化的学习,当然做到这一点真的比较困难。
成长是全局,技能是分支,所有的技能都是在为成长做服务。
最近听到一名家长说,一节课能学什么东西啊,还那么贵?
是的,一节课的技能不足以改变孩子的一生,而一节课所带来的隐性价值绝对可以对孩子的一生有影响。
从教师专业的角度来说,一节好的英文课是要做棵“大树”让孩子们“乘凉”,而不是把树叶摘给孩们。
简单的教授单词句型语法,这就是在摘树叶,而做以学科的统整就是在帮助孩子制作大树。
好的课堂要有循序渐进的开始,而不是单刀直入的进入正题,孩子艺术的熏陶,主线的熏陶何其重要。
综合一句话,从显性开成效,从隐性看成长!
愿每个孩子的学“艺”(武艺)之路都能伴随着成长而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