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有必要吗?
文/图 安娜
(子桐自己主动做逻辑高)
老话题新“弹”,因为安娜在育儿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视思维训练的,所以不管是一路陪伴和成长的博友也好,还是新来访问的慕名者,或者偶然“闯入”博客的友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思维训练是否有必要,必要到是什么程度?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今天就来和和各位探讨一下思维训练是否真的有必要?
前提我来声明几点:
思维训练是有明显的年龄分水岭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以小班为分水岭,一岁左右的宝宝主要以认知为主,两三岁的宝宝更为easy有趣,四岁以下的孩子即使进行思维训练也是十分简单的,而中大班的孩子则可以开始逐步走向“正规系统”的思维训练了。
思维训练这四个字不要简单的理解成为让孩子做题,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引领下,好多家长在幼儿阶段排斥让孩子“做题”,殊不知距离我们小时候简单的做题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六年的时间了,所以不要妄自揣测思维训练的内容。
即使是开始了思维训练也不代表我们个个是虎妈,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确实有着极强的兴趣,觉得好玩,喜欢,有兴趣有动力,那我们作为父母的就正好顺应孩子的发展而进行,并没有大家想像的每天拿个“教鞭”屁股后面催着孩子完成。。。。
小宝和大宝的生活、能力、经验、认知完全不同,所以不能以小宝的目前的生活状态,教育状态来看待大宝的生活,孩子大了,脑海中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点,要通过书面形式有效的结合起来,这就好像神经元,要通过突兀链接起来,才有有效的效果,进而发号指令,要不然永远是一团散沙。大家都知道小宝需要自由空间去发挥,大宝也需要,但是更需要体系引领下的自由空间。
还有小宝我也谈到,主要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不要过早开展这种思维训练,能力水平也达不到,多了两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为啥非要画出两个三角形,这是思维的替代,小宝不需要。
玩,玩中学依然是思维训练的宗旨,消耗孩子的一部分过剩的精力进行脑力游戏何乐而不为?玩和学并不冲突,“玩”中学到知识点,然后通过“学”整合知识点,再把“学”当做“玩”的一种形式。
但是孩子是兴趣还是任务?其实不完全是天生的对吗?这里面虽然有一定天赋的因素,但是后天培养很重要对吗?就像读书,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这么热衷,有的则很冷淡呢?
为什么要开展思维训练?
通过一种模式,打开一扇思维的窗。
对家长而言,不是做题的数量,不是速度快慢来取决于你做题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了,还有哪些是生活中你没有关注到的内容。
生活中很多搞笑的事情,譬如镜面效应,有一次我说子桐爸爸,你脸上有个饭粒,我在我右脸比划了一下,子桐爸爸也在右边比划,其实我应该是相反的方向,所以我们笑,然后子桐说,妈妈,你应该比划左边,这就是做题带来的效果。(来自百花思维的镜面效应讲解)
对于孩子,在探索当中钻研是关键。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敢于解决问题,就像子桐对于立方体,从最初的不知道,到现在的自由摆放,空间立体的痴迷,当做玩具来和我玩,让我猜,这就是乐趣,帮助孩子发现乐趣。
但是如果有任务行不,也没啥不行,像子桐大了,我说你一天做五页,然后做个记录成不?子桐就自己做了一下记录,每天五页,我看看她能坚持多长时间,这是他自己事情。
所以不同时期目标不一样。
我这样做,是因为他随便玩,喜欢的估计好几遍,不喜欢的一本都没做,所以我一是想让他都过一遍,尤其不喜欢的也过一遍,二最主要的是想让她在这个年龄养成一下主动的任务意识,而不是被我推着走,让他半自主的自己走。
思维训练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当做任务来看待。
种类要丰富,不能超乎孩子年龄太多,也不能太简单,超乎年龄太多,孩子没兴趣,太简单,孩子没意义,经常换换口味(不同种类的书籍),就像鸡蛋吃多了,早餐就要换样了,是帮助整合,而不是反复训练,是打开视野,而不是题海战术。
家长不能充当孩子的家教,而是引领者和陪伴着。
做题也是。要变成孩子的内在动力,他喜欢钻研,这是要培养的精神,如果仅仅是为了做完。。。而变成大人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大人想每天要做。。。)那么就变成家教了。
思维训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脑力游戏,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丰富起来,Brain
Storm!
下篇写写子桐4-6岁玩的思维游戏和看的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