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只是灵魂状态的转换
(2019-09-05 13:15:12)
标签:
心理师秋心佛学情感婚恋 |
分类: 一路风情 |
这个月读书会布置的书里有一本我个人是很喜欢的,从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和深度看,他是一位证悟者,有着菩萨的慈悲,试图苦口婆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唤醒沉睡着的世人。因为看出他的修为、苦口婆心以及几方知识的结合转换能力,我向大家推荐了这本书,希望让大家有收获。但细思之下也有担心,担心大家若是智慧不够便很容易造成曲解,那样不但达不到帮助,还有可能走向了错误的路,为了避免这个后果,写些阅读指引帮助大家明白作者的一些核心理念是有必要的。
【这里,现在;瞬间】书里多处强调“这里,现在”,“瞬间”,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下”。人之所以过得不好就是因为总是不在当下,而是在不停地穿越,因为过去而懊恼、自责、丧失信心,或沉浸在过去的种种中走不出来;也或者是因为过去的经验而对将来产生忧虑之心,担心种种风险,因之让自己的一颗心总是处于不安之中。其实过去已去不可追,过去于人真正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总结、提炼、前行;于这无常的世间将来本无可绝对预测,若说可控,也应是仗仰于我们这每一个当下的努力,方可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人正是因为缺乏智慧,才会活在无从着力的过去和将来中,错过了每个当下,以及丧失了更多生活的主动权。智慧的人首先要明白的是唯有当下是可以着力的,把精力、心思全用在每一个当下上,就是生命最好的态度。另外是纵使人生无常,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总归也是平淡居多,多数当下是岁月静好的,活在当下,才能闻到生活真正的气息,才是真正在活着。所以回到每一个当下,全然在这个当下,是醒觉的第一步。
【全然地接纳】书里多处强调全然地接受每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如我一直强调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之所以为人,看似是生命的传承所致,其实多数是因业力。前业早定,因缘成熟才会呈现生活中的每一个境,并没有真正的无辜——不论你的生活此刻在发生什么,那总是该发生的,遇见的人、发生的事、种种处境,那都是最应该的安排,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凡事有因有果,不论你是否深信因果,因果从来都在自行运转,所以你再愤怒也改变不了已经成熟的果,也改变不了你的过去,当因缘成熟境必须呈现的时候,接纳,能使你免于负面力量带来的内耗,让你的心多几分宁静几分力量。
但接纳,是不是代表着无所作为呢?不是,关于这一点很多人是很容易曲解的,认为全然的接纳就是无所作为了:我就是这么差、生活就是这么糟糕,接受吧,这就是命。这是错误的思维,接纳,是指接纳已经成熟的因缘,客观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而不是无所作为——全然接纳当下已经成熟的果,是让我们明白因果不虚,然后加倍谨慎自己的言行,为了将来不要收不好的果,我们要从现在种好因,改变将来的轨道;客观的看到当下的自己,是免于伪装而浪费功夫,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扬长改短,全然地接纳,不是破罐子破摔的完美借口,而让自己用一颗平和、强大的心,随顺而积极。
【全部的你完美圆满】作者在300多页的书中不停强调,全部的我们是圆满的,根本不需要修行不需要任何努力,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也很容易造成曲解变成破罐子破摔的完美借口。是的,从西方的一体化状态,或是佛学角度的法身状态,每个灵魂都是圆满的,佛学所强调的众生本具佛性、众生同体等无不一不在指向。
我试着从佛学的角度来讲述,比如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西方所说的一体化状态,通俗一点理解,你想象灵魂的最终去处是星际,在浩瀚的宇宙中,所有的灵魂同为一片空旷,但每个灵魂又像有一点自我的意识,这个时候像是有“我”的意识,但又没有形体,所有的灵魂体都变成一个空旷的大整体,那又何来的你、我、他以及因之带来的分别和利益冲突呢?一体化状态,就是灵魂最初或最终的状态,起点也是终点。
报身状态,大家可以想象佛和菩萨的,我们讲起观音菩萨,脑海里就会出现寺庙里或是画像上的观音菩萨样子,相貌端庄而慈悲,那便是修来的报身状态,佛、菩萨、神仙就有报身状态。化身状态,佛和菩萨、神仙要来这人间渡化世人,总不可能以报身的样子来,那这时候就需要一具人身,有些是通过投胎,有些是暂时借用,这短暂使用的人身便是化身。轮回众生在六道中因业力轮转,不会有报身状态,轮转一世的样子不论在哪一道,都是灵魂体的化现状态。不论是佛、菩萨、神都可以在三身之中视乎因缘转换,轮回众生若是证悟也能逃离六道获得报身或到达一体化状态。从以上角度看,便知此生的生和死都只是灵魂状态的一种转换,而不是灵魂彻底的消失。这就是《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论是怎样的生命状态只是灵魂形态的转换,不是新的灵魂增加,此为不生;在人道中的死亡也只是针对人道中的生而言,而不是一个灵魂真的消失,此为不灭。
当一个灵魂真的达到证悟状态,就会明白这些道理,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看法都有了新的高度,也有了新的活法,真正的自在,如《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但是纵使证语者,也仍然会顺业,把未完成的业力行完,或是继续示现世相渡人,但这时候,不论他们在做什么,都是一颗随顺的心,做必须做的事,却没有欲望和五毒杂念,过而不留,看似仍在世间,早已不在世间,他们的为和无为没有区别。
众生本具佛性,只不过是在轮回中沾染了尘土,尘土抹去佛性现,而拂去尘土,可在一念顿悟中,也或需要漫长岁月带领,每个人因缘不同。每个灵魂最初和最终的状态都是圆满无缺的,你若有顿悟的力量,一念便到最初或最终;若没有,你仍然满身尘埃需要拂拭,作者一直苦口婆心告诉你最初或最终的灵魂状态,就是试图让你顿悟,如果能顿悟你自然明白他在说什么,但如果他不能,修行仍然是你该走的路。
正确的解读知识就如正确的导航,才能让你最终受益或到达目的地。但愿我的分享能助大家从正确角度作者的苦口婆心,真正的从一本好书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