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盈自己,爱自当溢香

(2017-10-13 21:01:45)
标签:

秋心

心理师

情感

婚恋

分类: 一路风情

丰盈自己,爱自当溢香

20171013

朋友对我说,他近来做了一件觉得吃力不讨好的事,很郁闷。问他什么事,他说:“我和AB三人是好朋友,但单向的友谊而言,我可能都和他们各自的交情比较深厚(A和他、B和他,都比AB的感情深厚)。前些日子A给我寄了两箱大闸蟹,我想着反正我也吃不完,就拎了一箱给同城的B,说是A送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两个最近都不太理我了。”

“你不知道你哪个环节出了错吗?”我问。

他想了想说:“我错了吗?我只是想着好朋友之间要分享,也想着帮A传递心意,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

大闸蟹非便宜之物,A在相赠之时自是权衡过种种,对此君一片盛情才相赠两箱,不赠予B君也是心中有过相关权衡。此君情商却不甚高,不但没接收到A的盛情,还制造了AB的矛盾。当他以A的名义将大闸蟹相赠,如若B知道非A本意,则拆穿了彼此交情的区别;若B不知A本意,则定会致谢AA必不好意思说不是自己送的,但心中不免恼怒此君:“你不但没领我盛情,还在提醒我不该不送B吗?”——为表自己的慷慨,却将对自己慷慨的人(A)置以不义之地;又让另一人(B)受到虚情假意,又怎么会讨好?

不是所有的分享,都有积极的意义。

人们常讲分享,倡导分享,但如何分享才是好的、正确的则是很考验情商和修为的事。

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一般指物品或美好的事物。分享倡导的是一种喜舍精神。

喜舍是很好的,但喜舍也是有境界的,通常有两层:一是抱着目的的舍:我和你分享美好的事物,我期望换得你的反馈(情感或物品);二是无染的发心:我乐享,愿同乐,只为同乐,事过放下,无求无索。

如若能做到后者,上是供养下是布施,那么分享是非常好的,悦人也悦己。但问题是极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个层次的分享,多数的分享的发心(佛学字眼,心理学称“动机”;通俗讲叫“目的”)是不纯粹的,纵使不抱着物质回报的期待,也有感情的期待。有期待,便有情感纠葛,便容易生执念。

分享本就需要技巧,如上面案例里的分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分享也需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行,也讲得当与否。知道自己的“拥有”情况,目前要分享的是否是自己丰盈的;了解自己分享的发心。能在自己不具足的情况下发心纯粹的分享自然是很好的,但这很难,需要修行得很好的人才能做到,多数人的分享里带着期待,那么看似好的行为可能埋着不良的后续。在自己不丰盈的状态下大方的分享,背后容易埋藏着隐形的期待,所以如若自己还没到发心纯粹地分享的境界,那不如允许自己看起来“自私”,接纳这样的自己,然后慢慢拓展自己的心量,去我执,慢慢训练真正的喜舍——我喜舍,但我承认我还没到执念全消的状态,比如我可以送朋友新的佛珠,但我心喜的佛珠、一直在盘的珠子,我是不会结缘给别人的,我自己用的物品,我不乐意轻易给人,我接受我还是一个人,还有一定程度的执念,我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更好地破我执。

另外是不要把物质的给予视为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挚交应是人格层次的相互欣赏或是情感上的相互交融,靠物质堆搭起来的关系,物质何时穷?既是喂养了人的贪欲,彼此的交往也难以自在。

只有相互需要的关系才会长远,真正交情深厚的人不需要讨好,交情不深厚的人靠送礼也不会有质的深厚。与其讨好人,不如努力精秀自己,如磁铁般,使人心生向往。

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礼仪、需要适当的惊喜和友好示意,但是要记得:如果你待别人好,应尽量纯粹地好,你的爱流动出去了,不抱任何回报的期待,这样就甚好;如果待人好抱着期待,不要迫切去做,那于彼此都不好。丰盈自己,爱自当溢香,分享,纯粹如法更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