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

(2010-12-16 12:10:07)
标签:

杂谈

一些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因为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父亲会给孩子以安全感、坚强、勇敢、权威等方面的影响,母亲会给孩子以关爱、体贴、细心、温和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两者只宜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代替。

那么,如何让这种失衡的教育重新取得平衡呢?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就成了沟通孩子与家长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

不管孩子跟父亲还是跟母亲过,孩子生活的环境都起了一定的变化,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我班有一名小女孩,父母亲因感情不合而离异了。女孩跟父亲过。不久,父亲又结婚了。虽然,她的父亲对女孩宠爱有加,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上、学习上从不缺少什么。但女孩却一直郁郁寡欢,非常孤僻。很少与班中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学习成绩也一直处在下游。我一直为这事苦恼不已,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她。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她的母亲。自从孩子判给父亲之后,由于以前日积月累的生活琐事产生分歧,在离婚后仍不能互谅互让,以至于孩子自父母离婚后,从未见过母亲。虽然她的母亲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女孩父亲的缘故,一直也未曾来看望过女孩。我本想,这次女孩的母亲来看她,对她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女孩拒绝见她的母亲。对此,我难以理解。一个只有11岁的孩子为何会拒绝见自己的亲生母亲?

从她母亲对我的哭诉中,我逐渐了解了一点有关于他们家的事情。女孩的父母亲离异后,又各自组合了自己的家庭。或许作父亲的往往会粗枝大叶一些,而且由于对女孩的母亲积怨较深,在平时对女孩的教育中,就时常流露出不许女孩见母亲的怨言。单纯的女孩受了父亲的影响,在她小小的心灵中,竟也埋下了痛恨母亲的种子。认为母亲弃她而去,是不爱她了,不要她了。以至于,当她的母亲来看她的时候,她倔强的不肯与自己的母亲相见。其实当她的母亲向我哭诉的时候,我隐隐感觉到女孩眼中晶莹的泪花。毕竟只是孩子,对母亲的恨能有多深啊!

事后,我单独抽了一个时间,找女孩谈心。询问为何不肯见自己母亲的原因。起先,女孩的防线始终不能为我所攻破,不管我如何的苦口婆心,她就是不为所动。后来,当我说到:“世上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时,女孩流泪了。她抽泣着向我哭诉,自父母离异之后,母亲从未看过她,也从未给过她任何温暖,她恨她的母亲,恨她为什么不来看她。从一个8岁的孩子口中流露出这种话语,我也有些诧异。或许父亲对她的影响太大了。我只有耐心地为她分析父母离异的原因,并为她解释母亲为何从未来看过她的原因。虽然,这次谈话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发现女孩对我有了更多的信任。

借着这股东风,我时常找女孩谈心,谈她的父亲,也谈她的母亲,但谈的更多的还是她的学习。其实女孩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由于家庭的缘故,使她格外的孤僻,不愿与人为伴,时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一呆就是半天。自从我与她谈心之后,女孩渐渐开朗,她觉得老师很关心她,很重视她,因此,她对我也特别的友好和信任。时常会主动找我谈心。日子久了,我欣喜地发现,她慢慢地开朗了,下了课,也能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做做游戏了。但是,我也发现她的情绪波动较大,有时会非常的开朗,但有时又会半天不声不响。于是,我就想找他父亲谈谈。

那天女孩的父亲来接她,我婉转地向他转述了我的想法,并且与他进行了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从女孩的父亲口中,我又听到一种与她母亲截然不同的说法。但我最关心地并不是这个,我只想知道女孩在家中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女孩的父亲性格比较直爽,也比较健谈,按理说,女孩不应该会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但我也发现女孩的父亲在断断续续地述说说,仍充满了对女孩母亲的怨恨之情。或许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争对这个情况,我委婉地向她的父亲转达了我的看法:大人之间的不快,似乎不应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以前不幸福的婚姻已经逝去,又何必为这而耿耿于怀呢!既然大家选择了离,就不应该再有什么怨言。更不应该让这件事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那天,女孩的父亲亲口答应我,以后不会在孩子面前流露任何怨言,让孩子在一个安详、温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经过那次深谈,女孩似乎换了一个人,变得开朗乐观,学习成绩也进步非常快,从原来的倒数第几上升到班级前二十几名。她也会经常找我谈心,向我述说她的心声。我知道,我已经征服了这个孩子。后来,当女孩的母亲又来看她的时候,女孩虽然仍有些别扭,但毕竟与她的母亲有了短暂的接触。我相信,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会渐渐有所好转的。

从上面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离异后的家长自己不能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那么又如何去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所以作为家长,既然从一个失败中走出来了,就不要亲手再制造第二个失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