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怒吼吧,黄河》教学案例分析

(2010-12-15 21:48:01)
标签:

杂谈

 

一、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S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怒吼吧,黄河》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怒吼吧,黄河》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播放歌曲《怒吼吧,黄河》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录音。

2、多媒体课件一个。

3、学生收集有关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播放乐曲——《黄河大合唱》第一章乐章《黄河船夫曲》录音。)这部音乐作品。

教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出来的《黄河大合唱》第一章乐章《黄河船夫曲》,他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同时,他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民族的伟大与坚强。大家想知道这部巨著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的创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并对一些查阅资料的同学进行表扬。

2、感受黄河

教师:看来同学们课前准备还比较充分,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摄影机的镜头去看看汹涌澎湃的黄河。(课件展示黄河翻腾的画面并配乐,教师旁白)黄河被称为祖国的母亲河,她以博大的胸怀展现了给我们,更是我们美好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怎能不引起我们对她深深的赞美和无限的热爱呢?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她的赞美与热爱呢?(每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项内容,为了使学生写得更好,说得更棒,老师为大家提供一些词语:如雷贯耳、意气风发、巨浪翻腾、惊涛骇浪、波澜壮阔。)

3、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预设形式有:

A、  写一段话

B、   唱一首歌

C、   读一段课文

教师小结:听着同学人那些感人的话语,望着同学们一张张真诚的面孔,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接下来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去感受光未然及冼星海对黄河的感情。

5、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第4自然段)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一组排比句,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我们民族发源地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苦难与顽强,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指导学生朗读。(教师:朗读时要充满革命激情,充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情感。)

6、读中感悟56自然段。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的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读到第6自然段完)

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没有钢琴,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7、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在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学生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8、请学生根着音乐一起唱《黄河大合唱》

(教师打开课件里的《黄河大合唱》)

9、总结

听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的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

案例分析:

本设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紧紧围绕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及爱国情怀这个主线,有序设计:谈黄河——感受黄河——赞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几个环节,开展了动口说、动脑想、动口唱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达成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及爱国情怀这一目标外,学生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受到了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事实上,三维目标在某一环节上互相参透、融为一体的。比如,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流动画面,向学生展示词语一节,本身既是一个带领学生体验、感悟黄河之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的过程,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情感的体现,更有自然美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的话,这节课该少了多少丰富的情韵和高雅的志趣,又该扼杀了学生多少生机和活力啊!

教师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不但能够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明、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且也丰富了教师教学技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自主性。

本课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充满爱国情感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表达的这一情感基调,用昂扬、充满激情的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充满革命激情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