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九年义务教育

标签:
义务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重新审视九年义务教育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这么些年,我们始终维系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而不至于半途辍学。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民族,想要强大,都得在教育上下功夫。
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教育,为啥呢?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就得需要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我们在人才战略上不予以重视,就有可能难以实现国家新的突破,想要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显得难上加难。国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有利于国家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来自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国民教育,有利于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九年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深入发展。孩子们接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这也有利于促进公平进步。同时,普惠性教育,最大限度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九年义务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减免了学费,对特困家庭,予以补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孩子们不辍学,享受教育带来的实惠。当然了,由于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特殊家庭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学习。无论是离异家庭,还是单亲家庭,都在考验着孩子继续进行教育。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九年义务教育。这么些年,我们可能对义务教育存在一定的困惑,是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在九年之内,可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曾经,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他们可以跳级,无需按部就班学习达到九年之久,同时,一些学习比较滞后的学生,是不是九年可以延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还推行过留级制度,也就是说,学习成绩相对滞后的学生,不能到高一级生造。不知从何时起,不管学得怎么样,都一股脑儿地升到高一年级去了。当然了,最最痛苦的就是一线教师,那些知识成年累月欠缺的、学习习惯差的孩子,整日里待在校园里浑浑噩噩的,学不出所以然来。只要是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想要让一个学习滞后的孩子发生质的改变,可能需要花费许多精力,效果还未必好到哪里去。
为什么如今的生源竞争愈演愈烈?说到底,就在于教育需要智力做支撑。如果没有知识与智力作为支撑,想要适应当下教育竞争,就会是痴人做梦。机械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而不根据实际进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让许多本来是天才的孩子变得平庸起来。说实话,我们这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就是享受了留级带来的实惠。假如不是起初年级留下来,说不定,在后来的学习中永远处于落后的状态。
事实上,有些孩子,可能刚刚入学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习没有多大的起色,可稍作停留,说不定智力发展健全了,也能成为学习的佼佼者。再说了,不知谁规定了,义务教育入学时间不可以改变,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小龄生都发展不好。当下,一些少年科技大学的学生,他们十之八九都没有按部就班地学习,否则,很难达到相关学校的要求。
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天赋,我们在实行义务教育过程中,没有必要纠结于九年,而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评判。教育需要尊重差异,而不是机械地搞齐头并进。唯有根据孩子学习的差异,推行过关式的测试,来确认孩子能否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孩子学习比较滞后,完全可以推行留级制度。当然了,一个阶段过关测试,一学年可以安排两次,这样,就有可能让学习优异的孩子尽可能缩短时间,最大范围学更多知识。
当然了,那些学习实在不行的孩子,可以多几套衡量评价的标准,用别的途径来满足其进一步学习需要。唯有如此,只要智力正常的孩子,都会在规定的九年时间内,圆满完成义务教育。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改变了孩子学习的观念,最大限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改变。如今,为什么孩子们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大人们为什么普遍焦虑?说到底,就在于学习到底为了谁,没有搞清楚。如果学习变成了自己的行为,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也就不会有许多矛盾存在。
教育最终目的就是着眼于未来,一些孩子被迫式的学习,教师与家长吃了许多苦,却未必领情,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去重新审视义务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观念上发生根本的改变。再说了,想要实实在在推行义务教育,还要健全学校与社区合作机制,一个孩子辍学了,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社区发挥作用,而不是一股脑儿推卸给学校。
如果我们的社区有着合理的辍学保障机制,就会无形中推行义务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孩子辍学了,往往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主动介入,让其参加社区的各类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孩子,一旦悔悟了,再次来到学校,就会拥有无穷的动力,再加上合适的学习内容和过关式的测试,自然会保证完成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绝不是九年学完了,发一个毕业证书就完事了,而应该审视是不是学了什么,品性习惯到底如何,有没有增加一些特别技能,最终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科教兴国,这一切才能落实到位。(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