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公平与效率完美融为一体

标签:
公平 |
分类: 教育论坛 |
让教育公平与效率完美融为一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如何让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又让高端精英后继有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教育人的智慧。我想,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让公平与效率在教育过程中幸福融合唯一,就显得尤为必要。
为什么在大教育的背景下,公平与效率会成为矛盾体,影响着教育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作为教育者,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需要过关式的的教育,确保学校人人都能得到完备的知识,另一方面,正因为人人过关式的教育,导致尖子生的培养变得可有可无。
过关式的教育,尽管人人都得到了知识,可想要一个都不能少,就会出现学习低效。有时明明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往往会因为少数没有掌握的学生,导致教育者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重来。不是有教师纳闷,自己苦口婆心地说来说去,等到测试之时,还是陆陆续续有人不理解,写出匪夷所思的答案。
为什么国家上上下下提出了减负?可惜的是效果总是有些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学生可接受差异性明显,说不定,一道题对于成绩优异者,只要十来分钟,可相对基础薄弱者,就得需要三四倍的时间。一方面,教师比较纳闷,自己布置的作业并不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与家长的反馈却花样百出,哪怕是在少的作业,也有人会叫苦连天。
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间出了问题。我们想要真正做到教育的公平,就得有意无意地追求知识的最大普及化,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孩子的负担。同时,教育又需要培养高端人才,如果任其低效率下去,就有可能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吃不饱。为什么高考下来?几家欢喜几家愁,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的差异决定的。无论什么时候,不是所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能学出名堂来的。如果人人都能学出名堂,我们又怎么会担忧国家的核心技术后继无人呢?教育一方面照顾着国民的素质,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筛选,假如认不清这样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始终处于尴尬境地。
从一个人接受知识的过程来看,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小猴子适合爬树,小鸭子适合游水,小鸟儿适合飞翔,这样的道理显而易见,可教育如果追求公平的绝对化,就无异于让小猴子学会游泳,小鸟儿学会爬树,小鸭子学会飞翔一样的可笑。然而,我们的教育偏偏在无限制地放大教育的公平性,老是喜欢有意无意地扩大教育的功能,似乎是一个万能钥匙,只要稍微下点功夫,就立马改天换命一般。
当然了,功利性社会也在一边推波助澜,许多家长可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作祟,孩子刚刚生下来,就以无所不能来予以憧憬。走在大街小巷,许多孩子就算有了双休日,也是忙个没完,跳舞、弹琴、书法、练字、竞赛……花样百出,应有尽有。我们一直在强调办人民满意教育,殊不知,无论教育如何努力,恐怕都难以让老百姓满意。原因就在于教育具有普及性与选拔性两大矛盾因素,一般情况下,很难权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每个家庭都需要孩子出类拔萃,可结果总要分出三六九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育陷入无限制地死循环。
如何让教育从公平与选拔中解脱出来?我想,教育顶层设计需要作出根本的改变,有必要正视教育公平与效率,真正意义上让学校每个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不是一把尺子进行到底,最终苦了的依旧是无辜的孩子。
事实证明,把教育普及与选拔带入死循环的关键就在于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什么时候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再单一,什么时候教育就能步入正常。最近,听说,国外一些地方,他们已经在教育评价体系上追求多样性了,不再设置所谓的齐头并进地统一考试,搞什么一考定终身,而是有意的把知识学习分成多少阶段,就像我们的年级一样。只要你学习能力强,就算年龄再小,也可能跳级,而不是随大流,在浪费大好时光。
相对而言,那些学习不怎么理想的孩子,如果学了老半天,依旧学不出所以然来的,就有可能另辟蹊径,学习一些特殊技能,来弥补自己学习能力不足。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说一个外国的孩子学习不理想,老师们不再固执地让其学下去,而是看到其在园艺修剪上有天赋,自然就在这方面下功夫,没想到,孩子越学越带劲儿,竟然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把“状元”仅仅锁定在单一的领域,就有可能让社会失去更多的天才。正如朱元璋后来悟出的,自己在人王上有天赋,说不定与自己同时辰的还有蜂王、花王……教育在不断分层,可人只有在适合的领域才能干出别样的成绩,最终为国家做出自己已有的贡献来。
问题是当下的学校教育,我们是盲人摸象式的,老是把目光锁定在文化学习上,而忽略了人学习其他方面的天赋。用有些老师的话说,一个班,如果抛开学习成绩,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特别可爱,一旦有了成绩这唯一杠杆,无形中,一些孩子就变得不可爱了。孩子们是从什么时候变得痛苦起来的,就是进入了小学,有了一系列的文化成绩考试,马上千家万户变得焦虑起来,而且没完没了。学习成绩优异的,担心后面会不会学好,学习成绩差劲的,自然会为当下的学习忧心忡忡,如此,就算再怎么减负,恐怕也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也许有人会说,班级可以组织分层教学,殊不知,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分出各种特殊班级。然而,社会不允许教育以分各种班的形式来破坏公平性,明文规定,不允许存在快慢班,更不能出现所谓的火箭班,如此,教育只能在公平性与选拔性中尴尬徘徊。
由此可见,教育改革之路只有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学校实行中多几把评价尺子,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天赋,干出精彩来。唯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教育公平与效率达成完美的结合,幸福教育才能开花结果,芳香四溢,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