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该是休养生息的温馨港湾

标签:
学校休养生息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学校应该是休养生息的温馨港湾
学校,顾名思义是学习的地方,我觉得更应该是休养生息的好去处。为什么呢?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需要学校这一方净土来洗涤灵魂。正因为如此,一所幸福的学校应该是世外桃源,让每个人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
多次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我就在想,学校之所以充满着温情,就在于是师生休养生息的港湾。东晋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怡然自乐,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如何的复杂多变。殊不知,学校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真正的与天地融为一体,才能让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进步。
学校如何成为师生休养生息的地方?我觉得首先应该是美丽的花园,绝不取决于高楼大厦。为什么一些大学愿意搬到郊区?除了可以尽可能多的扩大学校面积之外,更主要的是远离了闹市,反而能够安安静静地进行教育教学。学校应该是花红柳绿,小桥流水,鸟鸣风清,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园,人在其中游,不知不觉就能听到天籁之音,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安静下来,学习才有了可能性。
为什么一首在花园里挖呀挖的儿歌,许多人愿意听?不在于有多高超的艺术高度,更在于唱出了人的心声。我们的校园,就应该成为师生美的享受的地方,几乎每个墙角,每棵树都在传递着美的一切,如苏州园林,到哪里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其次,学校还应该是活动的乐园,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作秀园。孩子的快乐绝不是人为设计强加的,而是需要结合实际,自愿去实现的。当下,一提到活动,就本能地希望天下人都知道,马上把活动的规模扩大化。一个孩子喜欢打球,全校都得陪着,一个学生喜欢跑步,全校都得跟着……更何况,有些活动完全是大人主管要求的,压根儿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到头来,活动轰轰烈烈,学生却哀声载道。可以想象,人心不服,自然会觉得特别苦与累,又何谈什么修生养息呢?
孩子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自发的,学校只要予以引导,水到渠成完成,那样的活动,如慢慢绽放的花朵,自然会芳香四溢。我们大人一厢情愿强加给孩子的活动,常常如一棵树装扮上假花,看上去光怪淋漓,殊不知,与树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们喜欢动漫,我们不妨搞一个动漫节,孩子们喜欢羽毛球,我们不妨来个羽毛球联赛,一切都应该在孩子们自发活动的基础上来做文章,参与面才有可能扩大。再说了,一座花园,如果仅仅是单一的花朵,就算花朵再美丽,也会非常单调,只有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教育春天。
再次,学校应该是学习的智慧园,而是可怕的应试加工厂。考试就是指挥棒,许多教育者固执地认为,只要不断考试,孩子们的成绩就能出类拔萃。正因为如此,所谓的日练、周测、月考,变着花样,整日里在校园的上空徘徊。为啥会如此呢?随着网络化发展,老师们想要得到一份像样的试卷,往往不用多长时间,最终苦的是可怜的孩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加工厂里,考试就像幽灵一样,在上空徘徊,久久难以散去。
学校要不要考试,我觉得有必要,但绝不是家常便饭,而是在合适的时候,总结阶段性学习成果罢了。如果学校整日里紧张兮兮的,动不动就考试上马。我想,再怎么心智正常的孩子,都会被逼得发疯的。如果我们的课堂设计,活动安排,都是围绕着智慧让孩子们自觉参与,说不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们思维发展。如今,真正高质量的试卷,往往在思维度上下功夫,那种纯粹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教育形势。如果我们的课堂充满着智慧的对话,活动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就会在大风大浪中游刃有余,独立潮头。
最后,学校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幸福园,而不是压迫式的修行所。苦行僧,说到底还是自愿的,然而,教育却在不自觉中强迫。真正伟大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对话中,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与老师享受到自由王国带来的智慧。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千万不能小瞧孩子们的能量,如果整日里想要如何约束,说不定好心会办坏事。
这个世界就是奇怪,只要有一人与你作对,就会手忙脚乱,更何况,老师们要面对许多学生,自然会焦头烂额。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者,时不时地走到孩子中间,多了解他们的心声,适时地调整一些政策,说不定就会得到许多孩子的支持。一旦孩子们的心跟着教育者走,教育就会走向和谐,学校自然就会趋于幸福。为什么一个人的一生遇到了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不是说这些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就在于孩子们遇到烦恼或困难时,老师能予以足够的尊重和及时的帮助。
我想,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变成美丽的花园,自愿活动的乐园,专心学习的智慧园,平等对话的幸福园,就会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不至于纷纷扰扰,而是世外桃源。一旦成为世外桃源,灵魂深处会得以修生养息,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尊重与理解,平等与快乐,智慧自然会产生,能力自然会加强,成功自然会来到。(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