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书者与读书之人

(2023-05-25 07:27:30)
标签:

藏书者

读书人

分类: 谈天说地

藏书者与读书之人

藏书者与读书之人

一本书,如果仅仅放在一边,没有人读,就算再怎么高贵,也没有多大价值。书的伟大之处在于有许多人去读,唯有如此,我们的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书非借不能读也”,袁枚先生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读书,可手边却没有多少书,等到家里书堆积如山时,又似乎没有时间读书,只能任凭在一边生灰尘了。本来,我对这样的观点不怎么认同,等到自己买的书多了,才猛然发现,先生说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为啥呢?书堆积如山,自己想要读上几句,就得大海捞针,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说不定记忆偏差,往往找了半天也未必能够找到。有意思的是,经常找到了,翻了几页,又觉得索然寡味,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致。大概藏书与读书是两个概念,唯有真正经历了,才能理解其中的境界。

无论是藏书者,还是读书之人,对于书都视之如命,没有不爱惜的道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藏书人爱书之本身,读书者爱书之内容。正因为如此,藏书者往往着意于书之年代、版本,而读书之人却关注书中所承载的思想。古往今来,藏书者十之八九都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往往有大大的房子来储藏,而读书之人,往往在年少之时,手边书未必多到哪里去。

如果藏书者能够大方给予读书人方便,就算积了祖上阴德,在世之菩萨了。事实上,即是藏书者,又是读书之人,尘世间也有,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其实,藏书人未必吝啬,更多的时候,我发现,借出去的书如果束之高阁,往往心底就会拔凉拔凉的。不是有一些藏书人,辛辛苦苦搜索到一些善本,可偏偏又被人借走了,可惜的是,借走之人也是不喜欢读书者,只是图慕虚荣罢了。只要有一次,想要再次来借,恐怕藏书者往往会拒绝了。

藏书者喜欢书发挥作用,但绝不是借出去了,却依旧搁置一旁,没有任何意义。书香门第为什么能够传承文明,就在于家族里有藏书者,更有读书人,一旦书发挥了作用,人类的文明也就能够熠熠生辉了。

耕读之家,就在于一边种田,一边读书,我想,忙完了农活,来到家里,闻着书香,看着书架,读上几页,一种富足的幸福又有几人能够体会到呢?当下,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电子阅读似乎占据主要的地位,纸质书往往搁置一边无人问津。我想,时代的进步,碎片化阅读常常以方便快捷取胜,殊不知,伟大的思想往往如酿出来的酒,只有慢慢品尝才能得到别样的味道。碎片化阅读,得到了许多信息,有时难免会带来莫名的焦虑。

什么东西都在追求快,殊不知,思想与记忆不一样,思想需要慢慢沉静,如花开一样,没有几分安宁的心,自然难以闻到幸福的味道。记忆有时容易开阔视野,但过于快,往往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像在高速路上的跑车,难免会出错。

当然了,如今的纸质书价格高得离谱,再说了,书的内容也是半成品居多,许多时候,兴冲冲买下来,读不上几页,就会感觉到受骗上当,觉得写作者也罢,出版社也罢,似乎不怎么厚道。书的生命来自于实事求是的呈现,绝不是虚情假意,更不是刻意夸大,唯有坦坦荡荡,才能得到三两个知己,为之痴狂。

我二十来年的买书、藏书、读书,慢慢摸索出经验,一本书,不用听新书售卖会上的广告,更不要在意写书人的签名,更别去着意于写书人如何的有名。只有等上几年,看看书是不是一版再版,如果依旧有着多少读者,就会到旧书市场去逛一逛,说不定再次相遇,往往如千里寻宝,那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藏书者爱书如命,毕竟每一本书几乎都有着曲曲折折的故事,就像走进古玩市场,突然寻找到了久违的古董,如老朋友重逢,别说有多幸福。等到书离开手边,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回来,往往心底空荡荡的,似乎丢了魂一般,说不上来的滋味。

我觉得书千万不能堆在一边,不闻不问,任凭蠹虫肆虐,细菌生霉,就像一个漂亮的姑娘在阴暗的角落独守空闺,低低哭泣一样。书应该在阳光下,只要放眼望去,都能看到,就像老朋友见面,不用多说什么,哪怕是抚摸几下,都会达到心有灵犀的至高境界。书与人有时需要缘分,为什么有些书只能在一边生灰尘,就在于书的内容未必适合所有的人。

我们需要读书,可未必所有的书都吸引所有的人,只有书与人达成了默契才能让思想与思维之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正因为如此,藏书之人需要借书者来发挥书的价值,作为藏书者,有必要细细考究借书人,如果能够有借有还,就不要过于吝啬。记得粟裕将军就特别喜欢读书人,往往在上用胶水粘上几页,来考量读书之人是否真的在读。如果粘上的几页翻开了,下次再借,就会特别大方,相反,就会明白,借书之人未必是读书种子,也就没有必要浪费书了。

当然了,读书之人还得爱书如衣裳,不要随意乱丢,更不能恣意破坏,而应该毕恭毕敬,才能专心致志读出几分味道来。等到书在藏书者与读书人之间幸福流畅,我想,文明的传承就会一代代进行下去,思想的花朵自然开满春天,芳香四溢,幸福无边了!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