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之舟驶向成功彼岸

标签:
学习之舟 |
分类: 谈天说地 |
让学习之舟驶向成功彼岸
学习,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成功的秘诀,殊不知,只有真正了解了失败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只有找准失败之原因,我们的一生才会充满着神奇与幸福。
到底学习失败是什么原因呢?《礼记·学记》云:“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说的是一个人学习时,有的失于贪婪求多,有的失于孤陋寡闻,有的失于肤浅而不知深究,有的失于自以为是而故步自封。想来,古人经过长期的总结,我觉得到现在依旧如此。
为什么说学习失败的原因首先在于失于贪婪求多呢?在当下网络多元化时代,知识正成几何级数铺天盖地而来,我们的学习似乎愈来愈零碎化。不用说别的,就是捧着手机刷抖音,恐怕天天都会忙得焦头烂额,又何况去专心致志读几本书呢?碎片化学习似乎成了新的方式,许多人只要停下手边的事儿,就在抖音或者其他平台里,要么推销自己的一切,要么看别人推销的一切,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看不到的。
说来也奇怪,学习现在完全可以用引擎代替,我们一旦有了贪婪求多的思想,就会被淹没在碎片化的知识海洋里,看不到智慧的彼岸。曾经,有人夸下海口,想着读尽天下的书,如今,可能只要有这样的杂念,都会觉得非常可笑。当然了,碎片化阅读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由自主地选择了许多知识,东一榔头,西一拐杖,一天下来,到底学了点什么,也不过是茫茫然罢了。
学习千万不能一山望了还在望另一座山,等到看着前面的山,说不定脚下的风景啥都没有看到,想来不也是悲哀吗?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习失败之原因还在于失于孤陋寡闻。为啥呢?一个人面对碎片化的知识,似乎被滔滔不绝的知识海洋吓怕了,几乎是问什么,都不敢有自己的思维。
说实在的,知识学习最大的忌讳就在于失去了自我,进而失去了自信力。为啥呢?在生活中,我们老是碎片化学习,往往在专业领域就会茫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中有产生新的问题,如果没有自我革新之思想,老是没有了自信力,就会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文化自信力,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孤陋寡闻,就在于我们老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按部就班地刷刷抖音,干干日常的一些事,对于外界的一些新的变化,似乎不怎么感兴趣,到头来,自己的眼界受到影响,难免会“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所谓终生学习,就在于自始至终都保持学习状态,拓宽视野,开拓创新,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清醒,进而行万里路,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孤陋寡闻往往带来的后果就是拒绝进一步学习,就算学习也会比较肤浅,老是凭着经验过日子。
为啥学习失败的原因还有失于肤浅呢?一旦学习不求上进,老是陷入碎片化知识的海洋里,自然就不会深入探究新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社会观察家,就会发现,许多人利用网络平台,往往是走马观花,很难静下心来去深度思考。学习一旦把人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利用知识来探究问题,可以说,知识学得愈多,似乎愈焦虑,愈是碌碌无为。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知识学习有必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真正把知识为自己所用。为什么我们强调深度思维,就在于就在于真正把知识内化为思维,最终成就智慧。佛曰“般若”,有时不是强调学更多,而是学会清空,进而得到更多的智慧。人很奇怪,一旦被过去的知识以及经验所蒙蔽,就会举步不前,进而举步维艰,如履薄冰。我们只有学会时不时的清零,才能够用赤子之心带动好奇的目光来重新审视世界。
人之兴趣来自于好奇,而不是埋没于日常。一个人只有重新调整自己的目光,挑战自我,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深究。想要踏踏实实学出一些本领,甚至在自己的领域里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应该放弃肤浅,学会静以修身,最终在学习上开辟出新的天地来。
当然了,有些人学有所成,在滚滚红尘中难免被一些头衔冲昏了头脑,自然会止步于进一步学习了。正因为如此,学习失败之原因还失于自以为是而故步自封。
生也无涯,学也无涯,一个人唯有知道自己的浅薄,才能不断提醒自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古以来,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被封神了,往往成就就没有了。丁肇中先生被一问三不知,看上去似乎不怎么让人理解,殊不知,只有真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才会赢得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常常以无知自称,等到与那些看上去有学问之人辩驳,又会发现,那些学问者才是真正的无知。孔子面对两小儿的辩论,也没有胡侃一番,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无知。正因为大智慧者敢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一辈子都在追寻学问,超越自我,自然学问会愈来愈多,愈来愈深,生活又怎么会重复单调,索然无味呢?
浩浩荡荡的知识,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我们知道学习不可能奢望于包罗万象,唯有放弃肤浅,丢弃孤陋寡闻,用好奇之心,去探究知识与未来。我相信,学习如乘坐一艘智慧的飞船,去探究,哪怕一颗星星,说不定,得到的是一颗大大的太阳。唯有如此,让知识学习伴随一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