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点亮希望之灯

标签:
希望 |
分类: 教育论坛 |
给孩子们点亮希望之灯
孩子们,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育者,只有不断给其心灵深处点亮希望之灯,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带来无限美好的风光。
有人说:教师的权力不大,但在其教育下,却能够产生未来各种各样的人才。诚然,我们有必要更多地去思考,到底有没有真正给每个孩子铺设平台,让其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育,绝不是单一的让极个别孩子得到阳光,而绝大多数孩子只能躲在阴暗的墙角里无人问津。
一些学校之所以死气沉沉,没有多少活力,就在于我们老是喜欢以一把尺子来衡量评价,结果,风光的永远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往往只能是陪衬。没有人不希望在聚光灯下闪耀美丽风采?可一次次的失败,最终只能在绝望中选择了堕落。我真的佩服一些孩子,他们上课时听得云里来雾里去,可还是硬着头皮,抓耳挠腮地强迫着自己。更加可悲的是,如果有一点瑕疵,还会遭受来自四面八方地责骂。
当下,走进教室,在课堂上,几乎每个人都特别焦虑,学习滞后的学生撑着眼皮,学习优异的学生忧心忡忡,生怕哪里不理解,会一落三丈。每逢考试,孩子们往往在分数没有出来之前,还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等到分数出来了,常常是喜者少忧者多。为啥呢?一旦有了选拔,有了排名,能够端坐在金字塔尖的毕竟是少数。
你还别说,不是所有的学科,人人都能学得懂。再说了,一个人情绪低落,家庭杂事繁多,往往容易分神,学习自然没办法变得特别理想。事实证明,特别聪慧者毕竟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差不多智商,为啥会千差万别呢?究其原因,就在于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当然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有时,一个孩子遇到了一位负责人、讲策略的老师,也是一辈子的幸福。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特别幸运。无论走到哪里,想要判断一位老师到底如何,依据其实特别简单。只要听其言,观其行,一切就一目了然。如果老师不抱怨学生,时不时总结自己得失,不断地给予孩子希望之光,可以说,就是一位特别优秀的良师。相反,成日里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不反思自己到底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不出意外,哪怕能力再怎么超群,恐怕教育教学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
教育说到底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够用自身的光芒点亮孩子们的心灯,可以说,不用多久,就会带来一个个奇迹。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绝没有理由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一切,再加上遇到的困难也是各式各样,唯有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者,不要老是奢望有什么奇妙的方法来改变孩子的命运,真正伟大的教育先贤们,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在一个孩子身上由量变产生质变,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奇迹。再说了,没有哪个老师可以陪伴一个孩子一身,但在你的手上,千万不要过于挑剔,多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多从孩子、家长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不会想当然,推卸责任。伟大的教育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着自己到底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在与孩子们相处过程中,才能真正意义上走进其灵魂,进而达到心有灵异一点通。
我发现,许多优异的教育者,他们似乎从来都不缺乏朋友。在学校里,他们与孩子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就像大海里的灯塔,看上去很遥远,又似乎特别近,给人以力量去战胜困难。有人评价孔子是“温而厉”,我想,对待孩子,在原则问题上就应该严厉,而不是糊里糊涂,没有是非对错,在生活与学习上,又需要成为孩子们的知心人,有什么困难,随时都能帮上忙。
不是有孩子说过,自己喜欢的老师,就算被骂上几句,也会心底美滋滋的。如果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就算说得对的,也会心底失落,暗无天日。作为教育者,想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其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就需要是不是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经验的教育者,走进教室,不是看着天花板上课,讲得唾沫横飞,而是观察坐在位置上的孩子,尤其是目光暗淡,游离的。一旦发现情绪不佳的,就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情况,说不定就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如果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拦路虎。
当然了,一所阳光的校园,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多样化评价孩子们。我们不要老是局限于学习成绩,多想想,一个孩子,除了学习,有没有其他的特长,如果发现了,就应该开绿灯,而不是老是亮红灯,唯有如此,孩子们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地盘,进而挖掘潜能,带来别样的人生。
人心总是肉长的,教育者不要老是摆足架子,也要学会走到学生中间去,利用好一切可以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更多的了解其喜怒哀乐,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其能够成为可以闪耀的星星。不用多久,我相信,再怎么样的丑小鸭,都会变成幸福快乐的白天鹅,最终飞翔蓝天,与星星为伴,闪耀宇宙。(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