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老中医式的幸福教师

标签:
老中医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学做老中医式的幸福教师
如果你见过老中医,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老中医都是慈眉善目,说话轻言巧语,做起事来慢而有稳,不急不躁,眼睛里闪着信念,似乎手到擒来,妙手回春。有人对比中医学,一般情况下,中医喜欢调养,西医喜欢割除,当然了,如今更多的医院喜欢中西医结合,也就是用西医来治病,用中医来调理,达到真正意义上身心都走向健康。
在一定程度上,西医往往在机器的作用下,容易让病人以及家属产生焦虑,而中医却恰恰相反,只要注重调理,利用自身的免疫力产生抗体,最终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我们没办法判断中西医到底哪个好,但在治病救人方面,只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与老中医一样,真正的把一个个生病放在心底,而不是仅仅依靠机器来处理一切。如果教育仅仅依靠一些理论与数据,而不是结合学生实际,往往就会陷入苦恼中也未必能实实在在理解学生。说实在的,教育孩子,我发现,只有从整体上看,才能真正找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所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以遮目。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老中医一样,学会慈眉善目,心平气和,而不是在功利的驱动下,被情绪所左右,发一些无名火,搞得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最终教育教学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之所以有个别教师,难以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十之八九就在于与学生没有处好关系,老是对学生挑鼻子瞪眼睛,似乎干什么都不如意。更加可悲的是,一些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喜欢把学生的错迁怒于学生家长身上。再加上与同事挤兑时间,搞得周围的人都如坐针扎。试想,一个孤家寡人,哪怕技艺再怎么高,恐怕也会忙得焦头烂额,晕头转向的。
一切杂乱都来自于内心,如果我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是是非非,学会了冷静,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久而久之,支持自己的人多了,工作自然而然就变得如鱼得水起来。有经验的老师,一般情况下,都会借助学校上上下下以及家庭、社会的力量为工作服务,就像五味杂陈的中药,在煎熬中才能发挥药的力量。中医如一个人在打太极,左右逢源,才能在医理实践中走得更远。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就得学会来什么都不急不慢,冷冷静静去面对,做到无论风浪如何大,都应付自如,如鱼得水。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还得如老中医一样,学会望闻问切,而不是盲人摸象,东一榔头西一拐杖。教育教学说到底其实是系统工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我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杂乱不堪,就在于许多偶然性事情太多,防不胜防。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处理教育教学之事,有必要学会望闻问切。所谓“望”,未必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可以远远地观察,尽可能不打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说实在的,有些事,如果置身其中,未必看得清真面目,反而跳出去了,深入思考一下,往往能够找到答案。
所谓“闻”,就在于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敷衍了事,听话不入神。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与有些老师接触,十之八九就在于说的话,老师未必放在心上。实际上,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对于孩子们出现的一些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孩子们找过来,还没有说上几句,往往教育者就随便打断,往往是长篇大论,似乎什么都知道一般。殊不知,孩子们未必需要得到什么样的道理,只不过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如果学会至始至终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就会发现,孩子们说完了,情绪平复了,往往问题就差不多解决了。
所谓“问”,绝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聆听其内在世界,需要什么,稍加点拨,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是孩子们不需要听大道理,而是我们的教育者往往不擅长于讲大道理。“问”的艺术绝不是结束对话,而是让对话继续下去,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而更好地了解问题到底出在何处。如果我们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问的都是言不由衷的话,就会让对话半途结束,显然不利于更深入了解孩子。
所谓“切”,就是在深入对话中,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绝不是凭着主观臆断来判断。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在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切中要害,抓在点子上,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如果我们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仅仅凭着主观意识,就会乱点鸳鸯谱,花费了气力,却未必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不是有老师抱怨道,自己吃了许多苦,费了多少心,可孩子却不领情,究其原因就在于处理教育问题没有抓到要害上。
最后,我们还得如老中医写医案一样,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如何处理的过程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愈老愈值钱,处理疾病也就更加坦然了。为什么说教师愈做到最后愈是空空如也,无法应对来自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许多人把这样的问题归结为记忆力下降,殊不知,真正热爱教育的人,心底都藏着学生的密码账目,打开话匣子,往往如数家珍。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纯粹是出于本能从事教育教学,而不是全身心热爱自己的工作。整日里凭着经验与本能办事,不去思考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到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些地方上出名的老中医,往往手边都放着医案,也就是自己在处理一个个疾病时的来龙去脉,等到手边积累的医案多了,只要病人一进门,往往就知道个大概,再稍微问一问,心中就有了从容的医治思路,自然会妙手回春,来就医的人自然也就愈来愈多了。
教师能够做教育的有心人,就得如老中医一样,把教室里的一些孩子做好记录,不要把孩子发生的问题当作麻烦,而应该当作课题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处理并记录下来,往往就是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宝贵财富。同样是教师,为什么不同的行为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呢?就在于真正一流的教育者,往往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者、记录者与思考者。就算自己再怎么愚笨,只要愿意思考,也会有星星点点的收获。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老中医在日常就医过程一样,急不得,也慢不得,唯有全心全意走进去,才能在记录与思考,学习与实践中找到一个个突破口,让教育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教育教学如大海一样,浩瀚无边,没有谁可以打包票,可以寻找到灵丹妙药,做到一劳永逸。只有真正的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望”“
闻”“
问”
“切”,及时做好处理教育问题的案例式的记录,才能做到伸张自如,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到这里,听着外面孩子们嬉嬉闹闹的声音,我不由得放下笔,推开窗户,向教室望去……(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