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者如何“从容不迫”书写人生
标签:
学校管理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学校管理者如何“从容不迫”书写人生
学校,说白了,就是一个小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作为管理者,需要坚持不懈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去发现问题,进而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
这些天,我似乎爱上了拍抖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把学校里的点点闪亮的地方能够展现给社会,让更多的人理解教育,进而赢得社会更多的支持。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每天都在行走,不为别的,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总有一些瞬间让人感动,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习惯,仿佛有一种声音在呼唤自己,教育有时就得行万里路,如此,才能更多地思考教育本身。
学校管理者,最怕的就是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原因固然与当下需要应付的东西太多有一定的关系,否则,蔡林森先生在永威,也不会整日里躲在教师办公室里、学生的教室里,而把应酬主动交给了下面的负责人们,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者,魏书生提倡要坚持在一线讲台上,否则,做出的决策有时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方面,害苦了老师和学生,另一方面也在折磨着自己。为啥呢?师生一旦与管理者走上了对立面,哪怕一点点问题,也会无限制放大。
学校本来就应该是一群有教育情怀的人,走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憧憬而努力奋斗。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能把教师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叔大婶,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娃娃,就有可能在功利面前迷失自我,最终搞得人仰马翻,乱七八糟的。不是有些管理者,满以为高高在上,可以恣意地对师生吆来喝去,人心自然丧失,想要办一点事,都异常复杂。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他首先应该是情商特别高的人,每天都在想着我们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在什么方面努力,其次,还得是一个敢于为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好的环境,主张把财力用在刀刃上,最后,还得主动到师生中间去,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问题。
学校管理,想要干出点效果来,无需多大的构想,而是在走走停停中去了解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处理问题。一所学校,如果管理者们对师生的诉求没有回应,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典型的孤家寡人。师生的要求有时未必需要管理者干出惊天动地的事儿来,而是希望自己面临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哪怕问题比较棘手,管理者只要在积极解决,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也会给予理解与支持。
人心不在于有多少刻意的行为,而是需要点滴的积累才能够赢得理解与帮助。学校上上下下都能从彼此出发,遇到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我想,遇到再大的难题,都会有解决的思路。其实,有时,到下面走,老师或者学生,他们咨询并不一定要管理者付出什么,关键是态度,哪怕是言语上给予肯定,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学校管理者就应该是运筹帷幄的将领,随时发现团队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做服务工作。我发现,如果一个管理者,每天走的步数少于一万步,就有必要进行反思,只有走到师生中间去,用欣赏与反思的目光,去看待日常教育教学现象,才能真正地设计出更加接地气的思路与方案来。
管理者为什么要有危机意识,不是说学校真的处在危机之中,而是时刻多思考,如果任其下去,就有可能出现很大的隐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管理者应该是高级围棋高手,走一步,看几步,凡是都想在教师与学生前头,真正如范仲淹先生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成为广大师生的贴心人,幸福的引路人。
我们的教师要成为“四有”之人,教育管理者有必要带头去做,前提就在于敢于到一线去,最好在一线的讲台上,与广大师生同命运,共呼吸,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教育之民主,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在于管理者们能够集思广益,多到一线去听取更多人的意见,做到融会贯通,说不定慧眼识珠,发现一些自己所需要,岗位更合适的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民间有高手,我们的一线教师中有许多能人,他们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管理者,能够成为真正的伯乐,做到扬长避短,做到事事合适的人去做,人人做合适的事儿,唯有如此,管理者们才能以甚是闲庭信步的姿态在校园里修竹赏花,如李镇西那样,拍摄一个个动人的画面。
和谐的力量高于一切,人与人之间只有平等相处,我们才有可能赢得人心,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学校教育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管理者不妨以学习者的姿势在校园里行走,遇到问题,多与一线教师商议,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成为处理问题的能手、高手。
当然了,一线教师可能低头拉车的比较多,也需要管理者们予以理论上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在行万里路的同时,还得读万卷书。管理者们读的书未必全是什么技能方面的,还需要带着一点哲思的,也就是培养自己的一双慧眼,更多地深层次地发现问题,进而达到未知而先知,让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能有序运行,而不是杂乱不堪,没有内在规律可循。
我喜欢读书,有时未必读多少页,但养成了读书与写作的习惯,往往在平静的内心深处往往能够收获一二,渐渐地,处理问题不再患得患失,反而从容多了。毕竟,在一线行走,到底是什么声音都有,我们还有必要思考背后的一些东西,才能做到“偏信则暗,兼听则明”,不至于乱中出错,遗憾不已。
学校管理者外行人看上去似乎比较清闲,殊不知,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坚持,可能刚开始比较枯燥,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