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预设如何才能有实效?

(2023-03-30 08:54:34)
标签:

课堂预设

分类: 教学天地

课堂预设如何才能有实效?

课堂预设如何才能有实效?

佐藤学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合作与挑战并存,让课堂充满着活力。我想,教师纯粹为了上课而上课,仅仅着意于书上有没有念完,完全不在于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恐怕也是与教学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我们的课堂充满着合作与挑战,久而久之,等到了高潮之时,自然就会尖叫声不断。相反,假如教师老是一言堂,还执意填鸭式教学,就会带来整个课堂的死气沉沉,昏昏欲睡的。我发现,课堂想要充满合作与挑战,需要教育者在课前多下功夫,而不是一点预设都没有,拿着课本就走向教室。

事实上,没有做足课前的的文章,走进教室,无论你从事多年的教学,都会忐忑不安,心里没底,说不定,不讲还好,讲了可能还让人糊涂。我们巡视课堂,一般情况下,都有这样的体验,只要能把我们听课的人弄懂了,学生才有可能听懂了。从学习的最终结果看,这样的要求显然不够,毕竟,作为大人,我们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然可能比孩子容易听懂。

一些老师喜欢抱怨孩子,有些知识点,不知说了多少遍,竟然在测试时,依旧错误花样百出。实际上,学过驾驶的人都知道,教练仅仅大体描述一下,想要学员完全掌握,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再说了,许多驾校的教练,都怕教师成为自己的学员,为啥呢?教师学驾驶,一般情况下,理论上还可以,等到真正操作时,往往比较滑稽,学得也不怎么出色。当然了,作为坐在下面的学生,如果我们不能像教练师傅那样,反复演示,又怎么可能不指望孩子出错呢?

既然我们在学驾驶时错误百出,就应该对孩子在测验中出现偏差予以理解。再说了,许多知识,想要一遍就能让孩子懂得彻底,我觉得也不符合科学道理。更何况,一些知识,作为教育者,恐怕也未必透彻,毕竟,知识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如果不能思考全面,就容易出问题。

栟茶中学原校长姚止平就强调真正的减负,实际上,教师需要吃更多的苦。一般情况下,让孩子做一条题目,可能我们的教师需要做类似的差不多十条以上的题目,否则,又怎么可能对所学知识了如指掌呢?再说了,在知识成几何级数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一些优秀教育者,他们之所以能让孩子们轻松有效学习,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学会整理知识,学会用更好的方式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课堂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课堂充满挑战与合作的可能。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也预设了一些情境,可孩子们却不按照常规出牌,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白费功夫。这就决定了教育者在预设课堂时,有必要把孩子们考虑进去。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是在情绪中度过一分一秒的,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做自己的情绪管理者,真正意义上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还得学会察言观色,一旦发现一些孩子情绪不对,有必要及时予以了解。

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喜欢提前走进教室?并不在于多讲多少知识,而是在孩子中间,我们可以提前发现一些孩子的脸色,说不定,老师的一句话就有可能让孩子的痛苦烟消云散。教与学是相互的,这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育者始终与孩子共命运,同呼吸,而不是一个人在在讲台上吐沫横飞,声嘶竭力。不是有孩子坐在讲台前,抱怨老师吐沫横飞,纯粹是受害者一个。

一堂课,想要在合作与挑战中度过,就需要教育者时刻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是我的孩子。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把课堂的每一分钟当回事,而不是随意性特别强,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的。教师应该是教室里的指挥官,随时掌握教学走向,才能让课堂预设在变化中照样能够游刃有余。

为什么有些教师的课堂,尖叫声不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原因就在于课堂的预设能够接地气,真正走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去了。学生心中所想,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者需要研究并预设的关键所在。如果仅仅在意赶进度,而不在学生的认知上下功夫,又怎么可能设计出合理的课堂环节呢?

许多时候,我们老是觉得课堂预设有些赶不上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殊不知,一个好的课堂预设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呆板的,不可变化的。高明的教育者,他们的预设绝不会精确到说那几句话,更不可能如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那样精确到每一秒。为什么我们会对课堂的预设存在误解,就在于行政部门推进的一些课型是经过一个团队反复打磨的结果。真正有用的,可以尽快转化为实效的课,我觉得应该是常态课,谁抓住了,谁就能在当下体制中突围。

蔡林森先生到永威之前,这所民办学校面临着要倒闭,老人家上任后,一方面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果断采取了一些措施,另一方面,特别重视常态课建设,经常深入到课堂一线去,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实实在在地抓住了教育核心。事实上,蔡林森先生的做法与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校长每天至少听两堂课是不谋而合的,学校教育质量的生命就在于常态课到底达到了多大的效果。

不是有校长走错了班级,老师并没有慌乱,而是主动发起了邀请,我想,这位主动邀请校长的老师一定是兢兢业业的课堂预设者,当然了,校长也一定是懂教育的行家,否则,也不会出现如此和谐的画面。教育者大胆预设,开放式的设计出许多课堂环节,尽可能让孩子们在合作与挑战中解决一个个难题,进而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就在于合理而开放的预设,真正意义上为孩子们着想,只要坚持下去,不用多久,你的课堂一定会笑声、掌声、尖叫声不断,如此,教育之幸福又怎么会没有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