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教育者有必要快乐下沉

(2023-03-15 08:34:16)
标签:

教育者

分类: 教育论坛

幸福教育者有必要快乐下沉

幸福教育者有必要快乐下沉

也许一线的教师,都会纳闷,我不是天天与学生在一起,又有什么必要去下沉呢?下沉从来都是管理者的事儿,自己完全没有必要。我想,教育管理者固然要下沉,去了解教学活动到底发生了什么,更有必要去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

教育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回归,真正按照规律去办事,而不是故步自封,一切从经验出发。教育者尽管在一线教学,也可能长期扎根基层,但有时却会“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的教育者,有必要跳出教育教学过程来寻找问题,而不是整日里反反复复凭经验做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作为教育者,我们除了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仰望星空。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许多教育问题我们会觉得不是问题?就在于平日里司空见惯了,有些盲目了,如果能够多思考一步,就会发现,问题有时并不小,而是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教育就像走路一样,同样是走路,有些人走的是孤独、无聊,有些人走出的却是精彩与幸福。区别就在于到底有没有用问题的视角去思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切,如果我们能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就算未必是正确的,不断地自我反思,总归会有收获。

“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无论教育者的天资如何,都需要带着研究的目光去看待日常生活,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一线教育者,有些人有着大大的误会,那就是只要老实本分地把教学弄好了,就算对得起天地良心了,殊不知,真正的情况有时又是好心办坏事。等到事情发生了,还会满腹牢骚,似乎老天爷有些对不起自己的付出。

巡视课堂,我发现,许多老师在讲台上不是不卖力,可下面的学生却不领情,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儿。为什么教与学不能协调共进呢?说到底,就在于教育者们只顾着向孩子们传授知识,而不是思考,到底孩子们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曾经,有教育专家呼吁,备课,不仅要备课标、教材,更要备学生。我觉得感同身受,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孩子掌握了多少心底都没办法搞清楚,就怎么指望课堂有针对性呢?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学知识,而是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到底是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就像一个人明明不需要吃肉,你自认为肉是最好的食物,就千方百计地压迫之吃下去。

弗莱雷先生一生致力于平等教与学的关系,乌申斯基也在著作中反复强调民主教育的重要性,说到底,就在于教育者有没有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平等相处,而不是高高在上,压迫式的处理教与学中的事务。

我们的教与学割裂开来,究其原因就在于少数教育教育者,只关注教学内容有没有传授完毕,而不是思考,到底孩子们能够接受多少。不用说,许多老师不是喜欢抱怨,自己教了许多遍,可孩子们依旧是错了一大片,似乎自己没有错,错的都是孩子们不懂事。事实情况,就在于一个孩子一大早来到学校,有可能情绪不佳,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儿,从心底就不接受课堂上的一切,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成为观察者,你才能做出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救。

教育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在于教育者们去发现,愈是走进孩子心灵,愈是能够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儿。这些天,我们趁着春暖花开,去实地家访,就会发现,许多孩子在家学习环境特别糟糕,可能是家长们过于随意,自然没办法专心致志学习。

一个孩子,如果课桌上乱七八糟的,抽屉里横七竖八的,就算智商再好,也难以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根本改变。我们的教育者,尤其是一线教师,有必要真正成为研究者,把一个个孩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谩骂、呵斥来解决一切。研究的心态,带来的往往是一点一滴地收获,一旦有了一定的积累,就会发现,处理问题不再那么复杂,反而能够变成自信满满的高手。毕竟,想要在研究中去处理问题,就需要大量阅读或借鉴别人前沿的理论与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己在处理问题时的一些迷茫,说不定别人的点拨,就算马上清晰起来。

事实上,教育的根本点未必那么复杂,更不要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需要多思考这两个问题,说不定就会从经验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教育艺术家。“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代表着我们审视孩子的目光。一方面,“假如我是孩子?”,这个问题想多了,你就不会仅仅从成人的角度去误解孩子们的行为了。

不是有一个人,带着三岁多的娃娃去逛超市,可小家伙去了一趟,就不愿意再去第二次了。这个人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角度去看超市的一切,意想不到的是,看到的不是琳琅满目的货物,而是来来往往的大腿,一点意思也没有。这个人马上进行了调整,每次带孩子去逛超市,都会把其抱在手上,或者坐在超市专门设计的车上,孩子自然愿意到超市去了。

另一方面,“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个显然是从家长的角度去审视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可以说,许多家长都是第一次来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们心底都或多或少的有,只不过,一次次的挫败,搞得心力交瘁,没了主张。教育者有时有必要把所教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去实地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会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又有什么青春的烦恼没办法过去呢?家庭复杂多元,有时带来了教育的复杂性。许多教育之所以出了问题,就在于教育者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原生态家庭,往往成了压断孩子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悲剧。

教育者有必要下沉,到底如何下沉,就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用研究的目光去审视孩子所发生的一切,学会将心比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原生态家庭,去了解孩子的思想与情绪动态,最终实现教育的美好、幸福与快乐!(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