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不应仅是知道分子

标签:
知道分子 |
分类: 谈天说地 |
活着不应仅是知道分子
王蒙先生曾经调侃自己不是知识分子,是典型的知道分子。本来,我还有些不以为然,可随着时光流逝,愈来愈发现,自己俨然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知道分子。教学不过是把知道的东西告诉学生罢了,到底有没有产生多少智慧,恐怕心底也是七上八下,糊里糊涂的。
“人贵在自知之明”,否则古希腊圣哲们也不会提出“认识你自己”。一辈子,如果不自我反省,就会让日子过得无聊与不堪。“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只要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陷,就会调整好状态,对整个环境的良性发展无疑也是最好的。
我为什么是知道分子,就在于过分拘泥于学了许多东西,而不在意到底理解了多少。陶渊明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想大千世界,想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唯有掌握真谛,才算没有白活。知道分子,无非就在于想要把知识海洋的水都喝干,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奢望而已。庄子为什么没有奢望整个海洋,而是着意于一瓢饮而已。
人活着,欲念愈多,愈是不利于得到智慧。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知识愈多,似乎愈是高人一等。殊不知,“两脚书橱”未必是学习的幸事,那些掉书袋的人,又怎么能够指望其学出什么名堂呢?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学的知识未必少到哪里去,从回字的几种写法,我们可以判断出,人家学了许许多多“之乎者也”,可天生的懒散,又怎么可能改变什么样的命运呢?读书人的清高不接地气,带来的只能是堕落与孤独。当然了,孔乙己可能已经远离我们了,但是许多出了大学门槛的孩子们,他们身上似乎还有其影子,高不成低不就。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是只知道一些知识,而不学会在社会上立足。为什么儒家强调“格物致知”?王守仁为什么格不出什么东西来?反而弄得一身的病。老人家顿然明白,格物致知的目的到底为了什么。心静如水,固然重要,但躬行实践可能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王守仁之所以是天才,就在于自我反省,懂得当止则止,而不是一味地迷信与沉沦其中。
实际上,我们都没有达到王守仁先生的境界,至少满脑子装了许多的经验,看上去学了许多,信心满满,殊不知,这一切所谓的经验却反过来阻碍了自己继续学习,又何谈更进一步呢?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应该学会清零,而不是吊着书袋不放,就像守财奴盯着黄金两眼发光,不愿意远离一样。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我们没有放下执念,懂得佛教所提倡的“空”,就不可能在新的学习中获得新的见解。知行合一,真正的知识学习不完全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思想。“行万里路”是“读万卷书”的关键,诸葛亮提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觉得所谓的修身,就在于想一想到底活着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哪些臭毛病需要摒弃。如果固守执念,没有放下的勇气,就会如蜗牛一样,只能在一边慢腾腾地挪动,想要如千里马驰骋万里,不是天方夜谭吗?
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道”,我觉得更应该在“见识”上下功夫。“见识不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结果,而不是躲在“小楼”闭门造车。实际上,一个人之所以产生智慧,肯定不完全依靠自己,而是需要一个团队来予以实现。爱迪生之所以为人类做出很大贡献,就在于一个团队在起作用。合作与竞争,一个人只有学会挑战自我,又愿意与别人合作,事业才可能做大。电子信息化大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别人的合作,那种个人英雄主义似乎愈来愈不能适应当下的生活。
“格物致知”,绝对是在心静的基础上,真正的知行合一,才能在当下复杂多变的时代立足。所谓知识分子,就需要教育者们,愿意放下身段,学会清零,多理解新时代的信息,学会甄别与判断,才能从知道分子中解脱出来,才会变得名副其实起来。
人类的思想从来不拘泥于书本,智慧之光就在于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见解与认识,唯有如此,学习才能够变得与时代合拍起来。任何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人,都没办法走得更远。
想到自己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还有许多路需要走,我顿觉身上的担子变重了,感叹“时光飞逝”,不由加快步伐!(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