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殊“关爱”学生莫要“特殊”化

(2023-03-10 10:06:29)
标签:

特殊关爱孩子

分类: 教育论坛

特殊关爱学生莫要特殊

特殊关爱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多元化带来的问题。许多孩子之所以成为特殊学生,十之八九都是由于原生态家庭造成的。几米曾经利用一本书的漫画来阐述“孩子的错都是来自大人”,也许大人们还觉得特别委屈,可细细分析下来,又有几个问题学生不是来自于大人呢?

“养儿不教父之过”,自古以来,《三字经》里说的明明白白,养不教,父之过。可惜的是,也许男人们在社会上承担了太多的东西,几乎很少有功夫顾及孩子的成长。人有时就是那么奇怪,只要时间过去了,想要补救过来已经是不可能了。许多特殊家庭,真正对孩子起监护作用的恰恰是父母之外的人,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实在令人怀疑。

当然了,社会的价值观在多元化发展中,也是泥沙俱下,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最近,有校长在高三学生百日誓师大会上大声疾呼,在一百天的时间内,无论遇到了什么,都不要轻易离婚,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参加完高考。事实上,不知从何时起,六月份成了离婚的高潮,当然了,也有些实在过不下去了,只能暗暗地离了婚,不过是瞒着孩子罢了。

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我发现一个孩子突然变得特殊起来,十之八九都与家庭发生变故有关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亲没有了责任感,又怎么指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呢?我们处于乡村,按理说孩子们的父母应该淳朴一些,然而,一切也变得复杂起来。有些男人,本来是光棍一个,为了家庭能够延续香火,只能偷偷地抱养一个孩子,当然,谈不上教育了,只是一个人在外地打工,以便让孩子得以有饭吃,有衣服穿罢了!

还有个别的家庭,男人取上了外地的媳妇,可能是性格缺陷,一部分外地媳妇,生了孩子后,有选择了远离,留下孤零零的孩子。更有一些家庭,父母本来和和美美的,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火星碰地球,成日里鸡飞狗跳的,最终选择了离婚,稍微文明的,不会明里来,而是暗里去……

这一切真正倒霉的是孩子,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安定而和谐的环境。一旦这样的环境打破了,就算再怎么坚强的孩子,都有可能给心灵深处带来阴影。如果我们的学校不能正常把握孩子的情绪动态,还在按部就班地正常教育教学,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人说:“教师有时就会成为压垮孩子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人遗憾的是,大人们遇到了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去自我反思,甚至社会,都一股脑儿把板子打在学校身上。

教育,如今陷入尴尬的境地,几乎是如履薄冰。有教师抱怨说什么如今的孩子,打又不是,骂又不是,不管又不是,到底该怎么办,实在是个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学校处于弱势地位之中,有时只能硬着头皮把本该属于家庭负责的一切承担起来。现在,许多学校,不仅要关注孩子在校情况,还要去了解其在家表现,生怕哪里出了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谴责。

教育的复杂化,实际上是社会多元化的直接反映,再加上官僚化教育管理模式,更加催生了教育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一些教育管理者们,他们何尝不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出问题,只能在痕迹管理上下功夫,直接导致加重学校负担,尤其是一线班主任的工作量。按理说,特殊关爱孩子没有错,但是过度关爱,有时又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孩子的心理问题产生复杂多变的,作为教育者固然需要察言观色,起着预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首先我们的教育人,都有必要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而不是什么常识都没有,就急急忙忙地上岗,到时,说不定,好事办成了坏事。同时,作为学校,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主阵地,有必要专门配备心理咨询师,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能够从中得到受益,可以说,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上起到核心关键作用。

其次,作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千万不能高度焦虑,老是高高在上,待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制定一些看上去完美无缺的要求,殊不知,纯粹增加了执行者的难度和焦虑度。试问,如果一线教育者心理压力大,超过承受能力,变成了有问题的人,又怎么可能去关爱特殊学生呢?

再次,作为孩子的直接监护人,一方面需要有责任感,不要“养而不教”,另一方面,有必要与学校联手,随时把孩子在思想上出了问题,及时与班主任或者学校管理者沟通,尽可能做到有问题,及时予以疏导。

最后,在“双减”问题上,我们学校、社会、家庭有必要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真正把孩子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作为社区,有必要摸排好特殊家庭,及时与学校联手,注重孩子休息日管理,确保孩子在校外能够和谐幸福生活与学习。

当然了,孩子心理出了问题,千万不能“特殊化”,而应该就像治疗感冒一样,一方面不能讳疾忌医,另一方面更不能过分焦虑,而是在青少年关爱咨询室的统一指导下,家庭、学校以及社区在保密的情况下,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旦从思想阴影中走出来,也没有必要紧张,用异样的眼光看孩子,只有用阳光心态去关爱孩子,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心灵身体健康的孩子,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特殊“关爱”学生莫要“特殊”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