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悟道一世修行

(2023-03-06 09:08:09)
标签:

悟道

分类: 谈天说地

人生悟道一世修行

人生悟道一世修行

人一辈子都在修行,只不过有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发现,更多的人只是生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为什么人生的顿悟来自于一世的修行?关键在于人活着,想要明白到底如何与自然、社会、自己相处,着实有些不容易,就像一面镜子,想要照出自己来,可能比登天还难。

人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许多社会生活的现象都在眼前演绎着。我们都在谈论别人的是是非非,可就是没有想到自己的是是非非在别人眼里又是啥样。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又怎么会想到别人又何尝不是在羡慕自己呢?不是有位诗人说过,大意是你在欣赏别人风景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的风景。唐太宗喜欢以人为镜,目的就在于知得失。殊不知,在大千世界,由于地位使然,又何尝看到真正的人间呢?常年在深宫中长大的皇帝,在外人看来,面对饥荒,纳闷了,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可以吃肉喝汤呢?荒谬的背后却隐含着人看不到自己,关键在于还自以为是。

也许人活在世上,有几个人愿意承认自己存在错误呢?否则,孟夫子也不会大声疾呼,人恒过,然后能改,关键在于困于心,衡于虑,这样的过程太过伤脑筋。西方文化里有着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许多人不知不觉中选择了醉生梦死的快乐。只有真正的圣人才会如哈姆莱特一样,在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在常人看来,生与死有必要思考吗?老百姓常说的话,就是前面的路是黑的。我却不以为然,只有不断地修心养性,你才会在黑暗的路上看到淡淡的光,一旦看到的光愈来愈明显,就会增加信仰的力量。

唐三藏尽管没有多大的本领,可信仰意志坚定,就不会被遇到的困境所吓倒,一路九九八十一难,寒来暑往十四年,最终成为大唐得道高僧。人一辈子,都在修行,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自己前行,我想,就在于如何看待生活?

也许是见识了许多是是非非,我的心平和了许多,就像一个人爬山一样,再陡的山峰,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登上去的。如果我们整日里担心会不会从半山腰摔下来,就会战战兢兢的,又怎么可能看到路两边的风景呢?我特别崇拜那些修行者,一步一拜,直到到了自己信仰的地方。假如你仔细看看这些人,目光炯炯,步履勤快,就不会担忧人生没有希望。

信仰的力量就在于人生的希望如一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行,无论黎明前如何黑暗无边。我相信顾城诗人用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在那样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人活着,想要看到前面的路,至少自己就应该修行成为点燃的火把。小时候,我一直有些纳闷,为什么家里供着的菩萨画,一个个头上都有光圈?曾以为是什么特异功能,渴望也能够拥有。

等到沧海桑田之后,猛然顿悟,一个个菩萨,在尘世间的许多领域都是智慧的化身。我们想要成为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不断思考人生,在修行的路上放下一些不必要的烦琐,给尘世间带来希望。屈原在身陷囹圄之时,没有在意个人的悲伤,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晚年居住在草堂之中,想到的是如何“安得广厦千万间”;陆游“僵卧孤村”却“不自哀”,在夜深风雨声之中,想到的却是如何“戍轮台”。大凡智者,他们似乎都是人类的先知,一个个都学会了忘我,更多的在思索,人到底应该如何活着。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在修行初期,我们可能会执着于别人的智慧,尤其喜欢用仰望的心去接纳一个个闪亮的名词。等到见识的风风雨雨多了,难免会怀疑起来,这些先哲们的话又不怎么全对,这时也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一旦找到了山不是山,水不水的理由时,心底说不定还会暗暗窃喜,自认为就是圣哲了。如果不能真正意义上把握自我,就会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起来。君不见我们周围一些戴着头衔的人儿,他们高高在上,似乎荣光无限,不可一世。真正的智者,他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还比一山高,只有不断地自我认识,才能看清真正的面目。

愈是接近真理的地方,愈是能够看到生活的本来。等到返璞归真,就会“清水出芙蓉”,自然是“天然去雕饰”,这是人自然会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人活到老,学到老,悟出一辈子。等到“洗尽铅华”,我们常常能“一览众山小”,看到山之真面目。

修行的人呐,你绝不会孤独,毕竟人的灵魂学会了与自然、社会、内心对话,哪怕有了一点心得,都会带来希望之光。如果柳宗元没有游览西山,就会永远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独自一个人如姜太公一样,垂钓寂寞,又怎么会有春天到来呢?仰望苍穹,俯察大地,顿觉人生之渺小,修行之路漫长,不由静下心来,看天地云卷云舒,如镜花水月,梦幻泡影。(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