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混乱低效到底为哪般?

标签:
课堂 |
分类: 教学天地 |
课堂混乱低效到底为哪般?
课堂是师生智慧诞生的主要场所,如果没有课堂的存在,教与学想要相长也就没有了落脚点。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把着眼点放在课堂上,我觉得是抓在点子上了。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有了必要的保障。
有人说,教育需要静下来,但绝不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多动脑筋,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才有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课堂运行的执行者,持续不断地研究课堂,聚焦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真正为其健康成长服务。
如果教育者不在意课堂建设,只是在无休止地浪费大好时光,可能就是教学事故。巡视课堂,你会发现,一些课堂,教师上课不可谓不卖力,恨不得把自己的所学知识都倾囊相授。然而,再把目光锁定孩子们,你就会发现,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私底下,一些小毛孩偷偷地做小动作、说悄悄话、卖呆、传纸条……几乎应有尽有。当然了,一段时间下来,你能指望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效果吗?
不要老是抱怨孩子如何的不作为?作为教育者,我想,多思量一下,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比在一边生闷气要好多了。我觉得,低效的课堂,往往教学形式是单一、枯燥无味的,老师只不过是照本宣科,目中无人的。有人说得好,一个高效的课堂,取决于单位时间内达到的效率值,而不是时间愈多愈好。当然了,一些效率低效的教育者,哪怕你给再多的时间,恐怕也不会有多少起色。
到课堂中间去,真正优秀的教育者,他的课堂预设几乎都到了几分几秒,绝不会无缘无故地浪费时间。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浪费了几分几秒,他们就会及时反思,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应该如何调整才能解决问题,不至于重复已存在的悲剧。也许有可能刚开始,问题特别多,一旦启动了处理问题的程序,不用多久,课堂就会安排紧凑起来,学生又怎么可能做一些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儿呢?
可悲的是,少数教育者,他们似乎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老是喜欢推卸责任,觉得课堂的秩序混乱是由于班级的班风所造成的。一旦形成了错误的认识,班主任可能会跟在后面吃尽苦头,到底有没有多大的作用,恐怕也是个未知数。一个班级,如果任课老师当中这样的人多了,就会纷争四起,分崩离析,纯粹变成了乌合之众,战斗力也就会涣散,又怎么可能让孩子们得到健康成长呢?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固然需要在班风、学风上下功夫,但作为任课老师,我们也有必要在教风上多研究、研究,想想自己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办法处理掉,或者借助什么样的合力来突破难关。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育者,固执己见,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老是把问题推卸给别人,往往学生也会从心底予以抵触,想要得到同事的好感,恐怕也未必如人意。人心散了,动力没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了。
蔡林森先生,无论是在洋思中学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还是在永威中学推行改革,至始至终都着力于课堂,聚焦于课堂,让课堂实实在在成为提振孩子信心的主阵地。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家都向蔡林森先生一样接地气,放弃一些花里胡哨的把式,真正在课堂上做文章,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才有说服力。
课堂,许多工作室都在围绕着新课标探寻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以及行为方式,但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步,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依旧是那些扎根一线的教师们。事实上,许多工作室的专家们主动把一线教师吸收进来,给予理论知识的服务,在用一线教师的实践来验证,最终达到双赢,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给一线教师的课堂带来新的改变。
当然了,教师如果没有了学习之心,老是固守在错误的教学行为习惯之中,就算课堂上再怎么维持秩序,恐怕也会失去应有的灵气,学生又怎么可能不卖呆、做小动作、说悄悄话呢?相反,我们的教师,能够主动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手段,多到孩子中间去倾听内心世界到底需要什么,及时梳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自我主动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注重课堂节奏,把握好课堂结构,多设计一些挑战与合作的课题,围绕核心素养来培养孩子们的能力,进而让课堂变得真正有效起来。
水无常形,课无常态,只要我们的课堂教育者们用心经营,主动作为,就算是寒冬腊月,都会开出教育幸福之花,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