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读书成为快乐生活常态

标签:
读书 |
分类: 人生感悟 |
让幸福读书成为快乐生活常态
读书,三月气候宜人,鸟语花香,正是好时。我们一大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捧着一本书,读上几页,迎着阳光,来到学校。心的宁静,读书的力量,支撑着自己去欣赏美的世界。
我喜欢看孩子们读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似乎特别亲切。实际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捧上一本发黄的书,读上半天,可能比吃红烧肉还要带劲。肉一个月可以不吃,书一日不可不读,读书人上了瘾,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在风吹日晒的破烂房屋里生活,做着桃花源式的美梦,不就是三两本书,忘了生活带来的痛苦。陆游,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歌,之所以灵感没有枯竭,就在于书的营养滋润着生命。
书未必要读得多透,有时,三两句话,一杯酒,照样可以收获匪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书就应该是生命之间的偶然相逢,心有灵犀,往往穿越时空,带来的灵与肉的交融。自古以来,读书人似乎都在做着蒲松龄式的美梦,一方面想要达则兼济天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穷则独善其身。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我想,与哈姆雷特的生死命题一样,有些找不到归路。
读书就像在领略桃花源,走进去时“忘路之远近”,离开再寻时又“不复得路”。“此中真意”,恐怕只有经历了的人,才能描绘出一二来。天地万物,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尺度,就在于读书的力量在传承着文明与希望。如果人类没有读书的行为,就会如几万年前一样,躲在洞穴之中,瑟瑟发抖,随时都会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读书中孕育着思想,在前行中收获更大的力量。仓颉造字,鬼神都哭了。不为别的,就在于文字中渗透着天地间生存的符号,万事万物只不过在潜意识里本能地表达出来,而人类有了文字,就可以承载着更多的思想,久而久之,人的力量就可以在天地间脱颖而出了。
当然了,真正读书的人,绝不自高自大,他们知道,短短几十秋,面对上万年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一切,没有谁敢打包票,说什么读尽天下之书了。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想法,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思想,读书人一方面懂得了小心谨慎,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创造新的思想,进而让整个世界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读书之人,走在路上,说起话来,都与平常人有些不同。他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气质,独立于天地之间,绝不会“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不慌不忙,如太公在渭水河上钓鱼,任意东西,斜风细雨,也未必想着回家。我相信,刘禹锡一定是读书之人,他被贬地方,没有忧心忡忡,而是志向未变,身居陋室,照样品德高尚,如出淤泥不染的荷花,香气四溢,亭亭净植。
也许有人说,书读多了,会变傻。殊不知,真正会读书的人,绝不会成为书的奴隶,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判断,知道如何去消化吸收书中的思想与内容。在不会读书人的眼中,书就像禁锢人头脑的框框,走到哪里,张口子曰,闭口诗云,难以走出去。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人有必要擦亮眼睛,多思考在实践中理论到底对不对。如果存在出入,就有必要加以佐证并完善。
“腹中诗书气自华”,真正愿意读书的人,他们有着骨子中的自信,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绝不会没有思考力,成为书的应声虫。我觉得书未必读太多,哪怕是一本书,反反复复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每次的收获都会伴随着经历的一切或情绪而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有了书的陪伴,自然就会更多的去发现,以便更好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己相处。
读书就像修行的人,在书山之中攀爬,有时会浑身酸痛,但真正走过去,就会其乐无穷。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人可以拒绝读书,关键就在于如何去读书。如果我们读书为的是修心养性,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心态自然平和许多,眼界阔了,遇到许多杂事,也就会处理起来轻松起来。
云淡风轻,读书之人,常常能够从繁杂的案牍之中走出来,无丝竹之乱耳,弹素琴,阅金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赵普没有读多少书,但一定是善于读书之人,否则,一部《论语》,一半用来打天下,一半用来治理天下。张良是幸运的,遇到了黄石公,送了一本《太公兵符》,更幸运的是,遇到了刘邦,能够懂得书世界里的一切。善读书之人,绝不是因噎废食,更不是贪多食不消化,他们似乎与一本书成为终身伴侣,久而久之,书与人融为一体,乐在其中又有几人能知呢?
让三月天真正读书,用心去领略书世界的一切,行万里路,天尽头,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走下去,我们的幸福生活一定会到来。(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