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2023-02-24 08:56:10)
标签:
多挺好 |
分类: 人生感悟 |
别让孩子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最近,我又翻出来冲刷,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明玉作为苏家的女儿,从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童年的伤痕,哪怕是成了高高在上的总经理,都无法抹去。
一个人,短短几十秋,挥手间,一晃就过去了。童年的伤害却如刻在树皮上了烙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愈来愈明显,绝不可能似沙漠上写的字一样,风一吹就没有了。许多时候,兄弟姐妹们为什么会老死不相往来,究其根源,就在于父母亲的不公道,老是有意无意的偏心眼,带来的家庭的分崩离析。
一个家族想要走向旺盛,绝不是暂时的不可一世所决定的,而是家族里的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的衰败不在于外界的侵犯,关键是内耗。《红楼梦》里大观园之所以最终白茫茫大地一片,就在于贾府上上下下勾心斗角,为了钱财权力,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树倒猢狲散,想来不是非常悲哀吗?
孔子曰:“兄弟阋于墙外”,奇怪的是,达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户户家庭,在外部力量作用时,往往能够取得暂时性的一致。等到外部力量消失了,又马上会活跃起来,内部权力之争又登上了舞台。通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旦内耗愈演愈烈,往往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风刮过,雨打过,并不可怕,最终击垮自己的可能就是来自家庭的伤害。老舍笔下的祥子,一个多么好强的车夫,有着美好的理想,想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惜生不逢时,遇到了腐败成风,恶霸横行的社会,再加上虎妞难产死掉了,最终变成了大街上无业游民,彻底堕落下去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些原生态家庭出现了问题,什么离异的,单亲的,似乎没有变少的迹象。这些年,我们在班级做了统计,几乎一小半的孩子家庭都出了问题,要么是单亲没人管的孩子,要么是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父母亲一般都管不到,几乎都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何谓教育》,雅思贝尔斯,这样一位大哲学家,在谈到教育时,首当其冲说的就是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雅思贝尔斯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在于有着负责任的父母亲,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二战刚刚结束,在马卡连柯笔下的那些孩子,管教特别困难,原因就在于残酷的战争让这些娃娃成了孤儿,进而变成了问题学生。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前苏联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这些老教育家是多么的伟大,甘做人梯,无怨无悔。
明玉之所以能够从伤痕累累的童年中走出来,就在于成年之后遇到了一些好人。无论是知遇之恩的蒙总,还是可爱的同事柳总,更主要的是相伴一生的石天冬,能够给予其疗伤的良药,让其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
不是所有人都能如苏明玉那样的幸运,正所谓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一旦错过了,人生的悲剧就难以避免了。为什么说一个孩子遇到了一位可敬的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事实上,生命中的贵人未必位高权重,主要是在迷茫的时候,哪怕是一句话,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都挺好》,电视剧里的人,未必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人物,但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一个个都在挺好的路上挣扎,只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全家走向混乱。电视剧开头就是以苏母的死来打破家的平衡,最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苏明玉为什么会对自己母亲的死表现出异常的冷漠,为什么会与苏明成在葬礼上几乎干上架?说到底,就在于苏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公平,重男轻女,所谓女儿将来不过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而已。这样的根深蒂固的认知带来的是孙明玉的反抗,几乎是与苏家断绝关系的反抗。
苏大强,一辈子生活在赵美兰的阴影下的男人,在妻子离去之后,彻底放纵,却给子女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是什么治愈了苏明玉童年的伤痕?这位老爷子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后,满脑子记得的却是如何给女儿买一本初中的复习辅导资料,原来,看上去不思进取的老爷子心底却藏着治愈女儿童年的良药,这比金子都来的宝贵。我想,苏明玉之所以愿意照顾越看越不像自己的父亲,却异常的满足,坦然的面对。
总之,别让孩子的童年受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任意为之,哪怕是一句伤人的话,都得慎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贵人,蹲下身子,静静地聆听孩子心灵深处的声音,抚慰孩子不平的情绪,让更多的孩子从童年伤痕中走出来,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春满人间,幸福快乐,胜如天堂!(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