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学校档案管理无人问津?

(2018-12-10 07:21:40)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别让学校档案管理无人问津?

别让学校档案管理无人问津?

国家的政策在不断变化,当然,对于曾经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相应的档案资料给予佐证,前不久,不是有关民办教师离开岗位后,待遇问题,就需要教育部门档案予以帮助,哪怕是一张简单的工资条,都可能是救命稻草,让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档案的最大作为就在于收集曾经与师生有关的资料,可能是学校管理层没有予以重视,再加上多年的教育主管部门机构的变化,许多资料都在搬迁中丢失,难怪上了年纪的人,想要从档案中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资料,有时会走许多部门,说不定都会如石沉大海,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许多资料在不知不觉中会随着遥远的记忆而消失,如果时光飞逝,等到物是人非,不知还有多少资料在档案室中摆放着。许多学校,在档案管理上简直就是空白,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无论是上级的文件,还是管理过程中留下的资料,随处乱放,反正没有人去查询,等到当事人来咨询,摆摆手、耸耸肩,没有谁会追究责任。

档案就像一所学校的发展史,记录了全校上下留下的痕迹,只要认真搜寻,就有可能成为宝贵的财富。不是有些地区要建立教育方面的历史博物馆,可许多东西都没有了,如果能够认真对待档案,就有可能保留下来一些有价值的文物。不信,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随着电子网络化的推行,曾经伴随教师左右的刻刀、钢板、蜡纸在现在的学校还存在吗?不用说别的,就连风行一时的录音机恐怕都会退出来历史舞台。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把不使用的一切丢在一边,如果没有人收藏,就会随手处理掉,慢慢的,物以稀为贵,等到一定范围内,没有了几件,就会变得价值连城起来。一个时代有相应的物品来装饰,一些有慧眼的收藏家,他们就像预言家,会随时把别人丢弃的一切静静地放在安全的地方,等到年岁久远,大伙缓过神来,才觉得丢了实在可惜。再说了,学校里绝大多数都公共财产,一旦上上下下没有收藏意识,就会迅速处理,想来实在是可惜不过的了。

学校档案绝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需要一届届管理者薪火相传,始终当回事,才能确保教育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不至于随处丢弃,别人需要时却所剩无几。不是有许多教育者,他们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料佐证,可校园里愣是找不到负责人,当然了,又有几个人愿意去看出力不讨好的事儿呢?反正没有什么成就感,懒得去做,更何况,一旦档案室运行起来,多少还需要相应的资金来维系,可惜的是,许多基层学校,在资金上却捉襟见肘,想要拨出专款来恐怕也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了。

档案室应该与图书室一样,不仅仅需要专人负责,更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去做,而不是如受破烂一样,想怎么做任意为之。档案管理的作用不仅仅是收集,而是方便需要的人查阅,如果不是专门的人才,就有可能让需要之人如大海捞针,一片茫然。时代在发展,档案室管理自然也得进步,无论学校在运行中如何艰难,相应的主管部门都得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一旦做出了成绩,实在是历届师生最大的幸事。

一方面,档案室管理需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对专业人才适时进行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学校的档案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真正方便需要的人去寻找。档案管理到底向何处去?实际上,许多学校没有像样的档案室,就算有,也不过是做做样子,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关注。

档案管理有必要动真碰硬,而不是做做样子,固然与抓学校质量来说,我们也不需要以同等地位,但在一把手的心底也得有着一席之地。我想,学校管理在许多人的心底无非是决策、执行的过程,就没有想到过,如何让决策、执行的过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保留下来,不要小看保存,说不定,眼前没有用的东西,等到了一定的年限会变得珍贵起来。

不是有许多人,等上了年纪之后,翻一翻压箱底的东西,猛然发现,当年留下的老物件,会不会觉得异常兴奋呢?如果学校能够把一代代的师生留下的痕迹保存下来,让有价值的东西变成教育发展过程中宝贵的星星,相信,多少学子再次回到母校,还会那么的无情吗?学校如何以学生为荣,就是从心底到行动上,都把点滴都留存下来,否则,一旦物是人非,不知会伤了多少人的心呢?

几乎每个人都有母校情结,可许多人多年闯荡后,再次回来,到底又有多少可以唤起其记忆呢?不是有许多同学会,一两次还算新鲜,后来就不怎么有意义,就在于母校留下属于自己记忆的一切丢得实在太多了。学校的档案室有必要如博物馆那样去认真对待,而不是垃圾站,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如果学子们回到母校有了唤起记忆的物件,老教师回到工作岗位,有念想可以帮助自己记忆,日积月累,校园的历史底蕴才会变得厚实起来,但愿有远见的教育管理者们真正行动起来,而不是相互推诿,不闻不问,相信,一旦学校与广大师生建立其割舍不断的联系,无论是谁走进学校,我以我校为荣,走出学校,我校以我为荣,学校的发展又怎么可能没有任何活力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