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见贤思齐”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幸福教育之“见贤思齐”
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来自《论语·里仁》),说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德才兼备的人,要多学习,希望和这样的人一样,看到不贤的人,要多想想,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缺点。
可以说,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不断地追求人性的闪光点,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把向高尚的人学习作为己任,不论其身份到底如何。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想要在思想上得到更高的境界,就得学会汲取别人长处,随时都在超越自我中得到卓越的人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品德高尚与否,就在于能不能见贤思齐,真正在高尚品德上走得更远,才能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永远照亮着前行的路。孟子先生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也许是说,善的存在来自于人的天性,只不过有高尚品德的人能够永远保持罢了。与之相对应的,西方哲学里,康德也提出,一个人想要得到幸福的生活,就得时刻关注头顶上的璀璨繁星,坚守内在高尚的品德。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认识自我,整日里糊里糊涂生活,就有可能被尘世间的浑浊之气所迷惑,哪怕曾经品性再怎么高尚。吴敬梓先生在《儒林外史》中,不是写过匡超人吗?本来是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哪里知道,自从结识了潘三这样的思想无赖之后,近墨者黑,算是把坏事干净了。
人总是会变化的,无论是孟子的性本善,还是荀子的性本恶,都在强调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作用。如果说一个人想要在未来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得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见贤思齐。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唯有如此,“善莫大焉”。历史上,不也有一些为恶之青年,如周处,一旦得到了高尚之人的点化,就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社会干出一些有意义的事儿来。
人无论是向善走,还是往恶堕落,就在于能不能辨别好与坏。人活着就是在十字路口徘徊,时刻都在做着选择题,不知到底该向何处去,一旦没有了是非之判断,往往生活就处于纠结之中,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
为什么同样的梦,不同的人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就在于我们到底能不能选择高尚之品行。自古以来,邪不压正,只要心底存在公正与善良,走到哪里,哪怕夜再黑,都会走出一片光明来。佛祖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事实上,如此之胸襟之人,走到哪里,又怎么可能陷入地狱之中呢?修行没有规定在何处,如果心中没有了脱俗之高贵,就算生活在大观园,照样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
人之高尚与否,就在于是否学会忘我。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改革失败之后,自认为是过着戮人般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脑袋会搬家,等到来到西山,登上最高处,看着脚下忙忙碌碌的人,想着勾心斗角,忘记了与造物者游,幡然悔悟,反而能够写下《永州八记》等名篇,想来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上帝给每个人都敞开了许多门,悲观绝望、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会人为关闭,总觉得世路狭窄,没有了任何立锥之地,相反,心胸豁达,能够不计荣利之人,走到哪里,就算荆棘丛生,都会开辟出广阔的道路来。难得陶渊明之“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就像被放逐在荒野之地的屈原,心中的香草美人般的高贵品德并没有丢弃,就像上善之水浇灌着灵魂一样,随时都可以开辟新的领域,带来的必将是永恒的世界,否则,世人也不会羡慕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了。
金庸笔下的周伯通为什么能够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心中没有自己,只想着如何与更有作为的人学上几招,久而久之,就会成就伟大奇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想要让灵魂的枯木逢春,就得不断修心养性,哪怕一点点瑕疵,都得自我批评,往往在解剖灵魂的同时凤凰涅槃,得到新的世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之品性如何得到高尚,就需要从小向高尚品质之人学习。孔子曰:“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个人只有与贤德者生活在一起,才能明白自我之渺小,不断学习,自然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古以来,大凡成大业者,又有几人不是善于向生活中高尚之人学习,哪怕人家身份地位,敢于礼贤下士,往往能够得到意外的收获。
姜太公在渭水河上钓鱼,为什么要直钩子呢?原因很简单,世上的人,就像河里的鱼一样,常常被碰碰香的鱼饵所吸引,一口吞下去,就没办法得到自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学会忘我,在品性高尚上下功夫,哪怕咬着菜根,都能够咀嚼出日月来。孩子们的成长不能过早世俗化,而应该在心底种下善良的种子,多读书,读好书,让灵魂的高贵滋养在心田,才能在气象万千的世界里从容不迫,如陶渊明先生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孟母为什么要多次迁徙,不就是希望儿子——孟子能够向高尚的人学习,真正做到仁而爱人,才能在思想的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高尚品性的人,如珍珠般的宝贵,否则,宋濂也不会跋山涉水,哪怕严寒冰冻三尺,就是希望与名人贤达与游吗?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生活在高尚的人群之中,你就会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在心底形成约束自己的戒律,用佛教的话说,“皈依佛、皈依僧、皈依法”。
有些人之所以无法无天,老是喜欢干着损人利己的事儿,就在于心底没有道德法则的约束,任凭欲望所左右,往往干了许多坏事,自己却不以为然,等到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再想着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我们都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到底是走向高尚,还是滑入平庸,随时都在考量一个人的良知,学会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又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学习与工作呢?
幸福从何处来,就在于心底到底向着什么路前行,如果善于收集一切众生的闪光点,久而久之,就会在头顶上形成一片新天,恐怕花儿都会为之感动,散发清香,带来美妙而幸福的世界,此乐何极,又有几人知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