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信赖为本”

标签:
教育育儿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幸福教育之“信赖为本”
世人都渴望到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去生活,就像刘姥姥一样,似乎就是天堂,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殊不知,真正读了《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大观园在美丽外表之下,骨子里却火药味十足,一个个都是斗鸡眼似的,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我相信,陶渊明如果读过《红楼梦》,就一定会呵呵一笑,为啥呢?世人向往的天堂——大观园却不过是勾心斗角的华丽舞台,真正怡人自乐的却是自己笔下的世外桃源,男耕女织,华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真正的桃花源,不应该是勾心斗角,而应该相互信赖,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世界。为啥呢?先人们不就是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桃花源的,又怎么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信赖环境呢?
当然了,人的自私性决定了想要得到彼此信赖的桃花源,有可能需要持续不断努力,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寻找桃花源,却没办法找到,为啥呢?真正的桃花源不过是陶渊明先生藏在心中的一个梦,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多少仁人志士希望得到大同的世界,恐怕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了。
信赖是建立美好世界的前提,如果在生活中,到处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哪怕是再美的世界,都会变得危机四伏,让人有如履薄冰之担忧。生活之美好,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就像白云信赖蓝天,才能够自由自在地千姿百态,海燕信赖大海,才能够快快乐乐地飞来飞去。
为什么生活条件变好了,人却没办法把幸福度提上去呢?我想,十之八九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欲望的指使下,变得不怎么和谐,老是想着赢得更多利益,整日里提防着别人,又怎么可能得到快乐呢?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信赖,在误解的作用下,活动变人形,难免会积怨愈来愈深,一旦爆发,可谓是两败俱伤,又有什么好处呢?
信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造成矛盾的人能够及时沟通,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人心会愈来愈团结,又有什么不好呢?学校说到底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教育就是以知识为网,不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相互间没办法心往一处使,就算条件再好,恐怕都很难得到持续的飞跃。
许多老牌优秀学校,他们的信赖氛围就像巷子里的老酒,永远飘荡在校园的上空,任何人走进去,都像回到家一样,又怎么可能相互间不抱成团呢?为什么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会觉得累?毋庸置疑,就在于猜忌与被猜忌,老是把别人当做棋子,想的最多的是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利益。
如果教育者不能信赖学生与同事,整日里疑神疑鬼的,哪怕能力再强,恐怕都很难跳出尴尬的矛盾漩涡,赢得幸福的教育人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天地人合一的关键就在于彼此信赖,否则,朗朗乾坤也会颠倒黑白,让人随时都可能陷入黑暗的无底深渊。试问,一个人整日里怀疑第二天太阳会不会出现,甚至想到一个月、一年太阳都不出现,想来想去,我相信一整夜都会睡不着觉,人又怎么可能得到幸福呢?杞人忧天,不就是说一个人不相信天的稳定性,老是担心天会掉下来,心底自然会一百个不如意,可能幸福也不知飘到那里去了。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不在于得到多少,而是彼此心心相印,都在为着对方思量。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信赖是自己给予的,绝不是等待别人施舍的,一念之间,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就在于自己有没有相信未来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老是祈祷如何得到幸福,殊不知,幸福从何处来,那就是多理解别人,多替别人想想,自然而然,走在路上,朋友变多了,又怎么可能担忧孤零零一个人,如孤魂野鬼一般呢?
孤独有时为什么会长期缠绕着你和我,不为别的,就是相互缺乏信赖,老是彼此提防着。不是有许多伟大的诗人,活在世上却曲高和寡,为啥呢?许多世俗之人善于背叛,从来没有多少可以信赖的知己,当然会用忧郁的目光打量着世界,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算是一个至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是在贫困的生活中,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反而能够悠然自得,笔下的诗句又怎么可能不是简约而不简单呢?
铅华褪尽,梦醒无痕,教育者想要得到幸福,就得从心底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才能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眼睛里喊着泪水,嘴里吐着智慧语言,一步步地引领孩子们走出困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幸福。教育从来不属于急功近利者的,真正的校园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信赖,没有多少华美的词语可以描述,更多的是在点点滴滴的言行中记录幸福的轨迹,就像一米阳光可以给黑暗中行走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急功近利者,他们老是把孩子作为自己捞取功劳的机器,只要为了得到所谓的成绩,可以什么手段都使用了,看上去得到了许多荣光,却在一定程度上会在潜意识里惴惴不安,想要做到心地坦然,恐怕就难于上青天了。教育者想要得到幸福之生活,就得学会无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我想,只要信念不倒,哪怕再怎么难以引导的孩子,都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又怎么可能教育不好呢?
教育者在对待孩子时,选择无私,那么在与同事相处时,不妨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多理解与支持,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再怎么自私自利的人,都会与无私者相处过程中有所收敛,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尴尬而紧张的工作氛围,教育生活就会变得平和起来,又有什么不好呢?
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的教育者如果能够及时反省,就不会固执己见,老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读古代一些帝王之书,人家皇帝老儿在失败面前,还会多多少少地写一些罪己诏,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又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
如果在教育实践中,多自我反省,相信,就不会老是抱怨别人,多从自身找原因,慢慢地,自己就会变成有担当的人,当然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主动作为,到时,又有什么困难不可以战胜呢?信赖就像一缕春风,让教育大地处处都是温暖,时时都会幸福满满,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