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研究之路”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幸福教育之“研究之路”
如果教育者没有研究之行动,就会在反反复复地工作中渐渐失去情趣,慢慢变成了一种负担,想要得到幸福教育,恐怕就会愈来愈困难。许多教育者,他们可能有辉煌的过去,但岁月的流逝,遇到了一些尴尬之事,渐渐心冷漠下来,往往会在工作中失去了激情,只是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到时真正受伤的依旧是无辜的孩子。
教育就像一场旅行,如果丢弃了好奇之心,就会被看不到尽头的工作所拖累,欣赏不到沿途的风景,浑身上下都浸泡在苦与累之中。如果说旅行时的风景是上天送来的最美礼物,那么,研究教育工作恰恰是教育者前行的最佳行为姿势。
研究教育,固然不会一帆风顺,但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看到驿站中蕴含的无限风光,哪怕再苦再累,都会心底有着无穷无尽的动力。研究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如何前行,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才会变得幸福起来,我想,如果连研究的基本目的与意义都没有搞明白,就在急急忙忙的研究这,思考那,无非像热锅上的蚂蚁,往往会团团转,可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都没办法改变自己窘迫的命运。
到底走什么样的研究之路,我们才能让教育之生活幸福起来?我发现,首要任务是研究自己,只有心底明白自己到底几斤几两,才能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让教育之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古希腊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教育者在研究教育之路上认认真真地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状况,才能变得理性起来,不至于产生盲动主义行为。不是有一些教育者,他们往往着眼于别人到底如何,就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怎么样,遇到事情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裹足不前,就像寓言故事里的小马过河一样。别人的研究只能是参照,没有必要成为限制自己的藩篱,如果被别人的研究所束缚,就很难在挑战教育教学中形成伟大的突破。
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得到最多的莫过于成功的经验,往往忽略的是失败的教训。为什么,同样的教育理论,被不同的基层教师实践检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呢?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基层教师,他们到底有没有认清自我,在运用理论之时,只有学会去伪存真,才能在践行的同时又在不断批判与丰富理论,从而让自己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去审视自己,展望教育之幸福未来。
研究教育的前提是研究者本人,而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广大师生得到幸福的教育教学生活。如果我们的研究变得繁琐,可以肯定,再怎么吹嘘得科学的理论都会被世人所抛弃。俗话说:“大道至简”,教育教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可以让广大教师方便行动,最终广大学生能够从中获益。亚历山大大帝之所以能够称霸欧亚非,说到底就在于处理事情时能够快刀斩乱麻,同样的,教育教学不在于得到多少玄乎玄乎的喋喋不休,而在于如何为广大师生谋取幸福之生活。
有些研究者特别纳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可谓不前沿,只要一路走下去,就会从理论上得到丰收的成果,可在推行的过程中,却举步维艰,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农民还在主动接纳机械化吗?许多教育者为什么阻止课程改革?我想还得从课程改革的目的出发,去缕清到底如何让广大师生幸福教育教学生活才是关键所在。农民为什么主动接纳农业之机械化,说到底就在于农业机械化能够减轻自己的劳动,又何乐而不为呢?相反,我们的许多课程改革,看上去理论一套一套的,可往往是花拳绣腿的居多,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减轻负担,反而增加了许多麻烦,试问,又有谁会愿意继续实行呢?几乎年年都在喊着课程改革,也有一些肇事者在推波助澜,演说星星点点的奇迹,但更多的课改是急急忙忙走上前台,又灰溜溜地淹没在历史之中。
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有必要时刻去思考,而不是纸上谈兵,看上去一套一套的,到底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想要让教育研究真正幸福广大师生,我想教育研究者要勇于成为实践者,主动到一线去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就是走在前头的吃螃蟹者,而不像一些高高在上的教育研究者,只知道在飞机上吹笛子,唱了多少高调,却没有实际意义。教育研究者的首要前提是实践者,主动把自己所研究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自我反省,眼前采用的操作方式到底是不是最佳的,就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要思考,如果不这样,会不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教育研究不在于说多少玄乎玄乎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厘清真伪,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找到一条真正意义上探索教育理论幸福之路来。
不知为什么,这么些年写许多教育教学随笔,心底存在的疑问愈来愈多,慢慢地,就会从理论的大山中去寻找真相,久而久之,才发现,多年前的一些思想是多么的狂傲与无知,反而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宁愿在实践的泥淖中优哉游哉,也不愿意说多少大而空的正确废话。我不反对教育研究带着理想化的信念,但绝不是避开一切困难,只有正视困难中的点点滴滴细节,才能看到问题到底在何处,不至于在忙乱中看不到前行之路。
事实证明,真正伟大的教育研究不完全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在师生智慧碰撞中去赢得灵感。可以说,师生智慧碰撞是教育研究者前行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师生之间的智慧碰撞,就会让许多研究如无源之水,很难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在一定意义上,广大学生既是被研究者,又是主动研究者,为啥呢?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广大师生,不要偏见地认为仅仅是学生。一方面,我们需要研究者认清自我,才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研究之路来;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需要走进研究对象的心灵,去甄别彼此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学会望闻问切,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在经验与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原因,不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育教学复杂多变,就像天上的云儿,要么是白云朵朵,要么是乌云密布,只有始终把握好教育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就像黑云压顶之时,心底没有忘记到底阳光在何处,哪怕路再远,我们都会找到幸福之路,又有什么必要在一边忧心忡忡,不知到底该怎么办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