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生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处?

(2017-11-30 06:16:15)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师生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处?

师生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师生关系决定着教与学到底能不能畅意进行下去,如果处理不当,就算技法再好,恐怕都是无效的。少数孩子之所以对一些学科不再感兴趣,并不是智力上真正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对所在学科的老师存在一定的偏见。

师生之间能够正确处理彼此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是否生成智慧。“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是懂得一点教育法的人,都会明白,只有与孩子保持合适的关系,才能让自己的学识得到发扬光大。

许多人可能有些纳闷,为什么同样的学科,同样的教案,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追根溯源,原因就在于师生之间到底有没有保持和谐平等的关系。学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重重,问题就在于教师有没有从心底爱着自己的学生,而不是有意戴着有色眼镜,说三道四,似乎孩子一定要围绕教师转才行。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声,说什么孩子如何不认真完成作业,上课讲了多少遍的知识就是不知道开窍。实际上,你的抱怨声愈多,情绪化愈大,孩子们上课愈是惴惴不安,当然学习起来特别焦虑,一旦有了沉重的负担,就会方寸大乱,又怎么可能把课上的一切都记得一清二楚呢?

学习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许多老师之所以烦恼,就在于心急如焚,常常欲速则不达。我们恨不得把掌握的一切知识都在很短时间内传授给孩子们,殊不知,知识的学习存在个性化差异,需要特别漫长的时间去实践并体验之。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孩子们存在差异学出来的效果也未必相同。我们没有必要抱怨孩子如何不争气,多自我反省,学习中到底谁是主体,如何在课堂上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如果教育者多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教与学是彼此作用的,凡是一厢情愿,得到的恰恰是更多的失望。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自信,进而挖掘更大的潜能。所谓兵教兵,不要以为是滑稽之谈,实际上,真正实行下去,不仅对被教的孩子有帮助,对于小先生们的作用会更大,原因就在于想要把别人讲解清楚,就需要知其所以然。一旦所以然烂熟于心,学习的车轮会愈滚愈快,做到自由东西,游刃有余。

到底师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教育者不妨多自我反思,才能不断告诫自己,唯有正确认识合适师生关系的必要性,才不至于教与学如何的累。教与学,关键在于师生之间是否平等与和谐,公正与信赖,一旦维系正常的关系,彼此之间会在享受成功中收获幸福人生。

我认为,作为教育者,首先有必要信任每个孩子,而不是处处提防,搞无缝隙监控。现在的教育管理,老是在吹毛求疵,似乎只有无缝隙监控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不是有些极端的学校,为了防止孩子出现什么样的篓子,竟然把教学楼变成了冷冰冰地铁笼,完全不在乎孩子们的感受。不知出这一招的管理者是如何想的,他们的心底到底有没有信任孩子,相信,一旦这样的孩子走进社会,又会信任谁呢?信任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关系默契,而不会水火不容。将心比心,如果你是学生,整日里生活在见不到天的铁笼中,会不会安安静静地学习。当然了,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提高,一些学校为了把安全等级系数提高,竟然实行教学区监考全覆盖,目的很明确,孩子们本来就是惹祸的种子,只有时刻提防,才能有效弹压并让其全身心的学习。教育如果失去了本来应有的信任,一味地提防着别人,试问,又有谁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与生活呢?在监控孩子们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忐忑不安。一所学校,从上到下,缺乏本来应有的信任,谁能指望相互间扶持与帮衬,进而产生惊人的能量呢?一流的管理不是猫与老鼠的关系,而是在目标的指引下,彼此鼓劲,最终达到共同进步。我不否认极少数孩子在学习自觉性上存在问题,然而,因噎废食,只能把事情搞得更加糟糕。明智的教育者,会团结大多数人,用积极向上的舆论来引导之,最终达到人人遵守规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教育者在做人做事上要讲究信用,而不是马列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己所勿欲,勿施于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我们在制定任何规则之时,不妨问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做到,就自以为是强迫孩子们一定要怎么样,恐怕执行下来也是无效的。教育者只有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才能让自己的威信得到提高。自古就有“金口玉言”之说,通俗点说,“一口吐沫一口钉”,话要么不说,说出来就要做到,否则,又怎么可能让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所谓话多不灵,许多教育者似乎婆婆妈妈,遇到孩子之间的许多问题,不是冷静下来理出头绪,而是在一边抱怨没完,似乎把孩子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搬出来。殊不知,有时,自己在制定规则时,就没有注意到有没有率先垂范,孩子们可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当然会记在心底。不管你费多少口舌,自身说话不讲信用,又怎么有说服力呢?

最后,教育者要让广大学生产生信赖感,而不是可怕的裂痕。有人说,我对孩子那么好,可人家就是不领情。实际上,对孩子们好不是单线的,而是彼此心心相印。一个孩子之所以信赖一位智者,就在于智者本身的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不是纯粹的说教者。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一辈子如果遇到了一位伟大的老师,可能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实际上,伟大的老师未必在俗人眼中那么的名望在外,而不是从心底爱自己的学生,不断地以自身的行动让广大孩子产生信赖感,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变成自己捞取名利的工具。师生之间本来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彼此之间得到的更多的信赖,而不是深深的裂痕。生活中,有些教育者,他们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一些成绩滞后的孩子,老是用不懈的目光和嘲讽的口吻来组织教育教学,得到的只能是更多的孩子惴惴不安,只能想尽办法去迎合老师,想来如此扭曲的人际关系,又怎么能营造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呢?

不要抱怨世人的刻薄,不知道尊重教师,多想想教育者在平日教育教学中是否能够与孩子们建立信赖的关系。如果心中老是装不下别人,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又怎么能指望师德之高尚,别人无比尊重呢?嘻,奇哉怪哉!(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手机:159508216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