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让我与你们同在!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孩子们,让我与你们同在!
教育孩子,不是简单的事儿,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一切,有时难免会瞎子点灯白费蜡。孩子们就像树上的叶子,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正因为孩子们性格不一,才造就了教育的复杂多变,其乐无穷。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们如何不听话,老是给老师找麻烦。真正伟大的教师绝不会把孩子们的麻烦当作一种负担,而是自我反省,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教育的动力在于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不要指望哪一天没有任何麻烦,只有把麻烦当作魅力之所在,静静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得到更多的教育人生。
孩子们,与你们同在,就在于接纳一个人的一切。什么是爱一个人,就在于不仅要接纳其优点,还要学会包容其缺点。一个合格的教师,爱上所有的孩子,需要多大的勇气,只有心底想着,不断地帮助其走出苦海,你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许多老师特别纳闷,我是爱孩子的,可孩子们为什么不领情呢?我想,孩子之所以不领情的关键就在于你的爱到底有没有带点颜色,处理事情是否公平、公正。爱孩子,就应该与孩子们同在,多设身处地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到底会怎么想。许多时候,我们喜欢以爱的名义压迫孩子,似乎一厢情愿的爱才能让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价值。事实证明,爱就像物理学上讲的力一样,作用是相互的,师生之间的爱绝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在相互间心心相印,才能做到灵犀一点通。
爱孩子,绝不是带着功利色彩,总希望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属于自己的一切。一旦爱孩子变成了一种条件,可以肯定,心底已经渐渐没有了爱孩子的一颗心,老是想着如何围绕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一些教师,看上去取得了一点成绩,殊不知,他的成绩是用变态式的体罚得来的,孩子们未必会买账,说不定一辈子都会恨之入骨。不是有许多所谓的负责任的老师,由于得不到孩子们的理解,师生矛盾激化,最终酿造了悲剧吗?
爱孩子,与孩子们同在,就在于你随时随地想着,如果自己是孩子,会不会怎么样。多替孩子们着想,可能在外人看来,一些行为可能不能取得梦寐以求的成绩,但如酿成的美酒一样,会愈陈愈香。教育到底是什么,绝不是简单地教所谓的解题技巧,如果一切都那么简单,只要到借助百度百科或者作业帮,一切不是那么容易吗?事实上,孩子们的认识不一样,有些问题,可能会缠绕其一辈子,说不定也没有搞清楚。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谁可以包揽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切问题,更何况,尴尬的师生关系导致许多时候,彼此间是相互提防的,又怎么可能与孩子们同在呢?
上帝与世人同在,就在于博爱与平等。教师想要与孩子们同在,就应该坚持平等与公正。爱的一切就在于到底有没有爱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空泛地喊着口号。如果心中装着每个孩子,你就会发现,从早到晚,许多做的事儿实在太多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像苍天与万物一样,只有坚持不懈地春风化雨,才能润物细无声。为什么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就在于其枯竭的心灵中一旦有了可以滋润的甘甜,往往会爆发惊人的能量,带来的常常是四季常在,春暖花开。
有教师可能天生得了洁癖,老是看不惯孩子的一切,总是挑三拣四,似乎只有自己看得上眼的,才算特别舒服的。孩子却老是不解风情,干什么事儿都不能如老师的意。我们看到的尴尬局面常常是教师提防着孩子,生怕哪里出了什么乱子,孩子害怕老师,只要老师不在,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玩耍。如何才能让自己时刻提防着孩子不出乱子?许多老师借助现代科技,搞教室监控,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孩子们并不是吃素的,他们会给你来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看上去在认真学习,实际上心已经飘到九霄云外了。高科技带来了表面上的安静,实际上,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很难从根本上让师生之间达成默契。
学习与成长并不矛盾,问题是大人的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带来了一次次的伤害。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爱就在于“己所勿欲,勿施于人”,我们在给孩子提要求的同时,有没有掂量一下,到底自己能不能做到。许多权威的教练,之所以能够带出一流的队员,就在于自己有过硬的本领,曾经在赛场上叱咤风云,而在现实的学校,许多教师都来自于二三流的学校,自己又不求上进,还在一边抱怨孩子如何不听话、不懂事。
与孩子们同在,不是单一要求其学习,而是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成长的角度判断,一个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拒绝学习,只知道躺在功劳簿子上睡觉,得到的恰恰是愈来愈固执,愈来愈痛苦。
一个仅仅依靠参考书就可以忽悠孩子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了,我们需要变成源源不断的活水,主动与时代联系起来,才能带给孩子们新鲜的知识,不至于如荒漠里枯竭的水源,随时从人世间消失。
一个不善于学习与研究的教师,才会真正误人子弟,他们在功利的蒙蔽下,只会让孩子们对所在学科愈来愈不在状态,愈来愈失去兴趣。真正理想的学习就在于孩子们保持兴趣的基础上赢得成功,而不是为了成功而丢弃了兴趣。每年在中、高考结束之时,都会发生撕书之事故,究其根源,不就是长期的嚼烂了的学科技法折磨着孩子们,等到不再需要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泄出来。
一个人的学习绝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的过程,从成功人士身上我们看到,只有不断自我加压,走在学习的道路上,就像婴儿痴迷于变幻无穷的世界一样,才会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攀登上人生最高峰。
教师只会在陪伴孩子成长中愈来愈博学,而不是愈来愈空洞,古代的一些先贤们,他们弟子如云,自己从来都是手不释卷,业精于勤,而不会荒于嬉,往往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试问,如果孔夫子没有终身学习之行动,又怎么可能在周游列国之后登上中华文化的金字塔尖呢?
总之,爱孩子,我们就应该与孩子们同在,无论前面是荆棘丛生,还是鲜花香气四溢,都需要不断学习与研究,才能在希望的天空铸就美丽的教育人生,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