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改革到底向何处去?

(2017-11-04 07:43:29)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新课程改革到底向何处去?

新课程改革到底向何处去?

新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只有永恒的起点,如果不能自我调整,就会陷入死胡同,最终导致无数次的失败。课程改革每年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弄潮儿,等到时光飞逝,一切就恢复平静,到底如何改革,确实需要真正的教育者去不断思索。

新课程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改变课堂形式,让学生从新型教学中获得成功,享受胜利的喜悦。佐藤学认为,课堂改革的生命力就在于教育者想方设法让孩子在合作与挑战中赢得成功的喜悦。如果我们的改革不能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重解脱出来,可以肯定,哪怕改革的花样再怎么繁多,恐怕都会丢进历史的垃圾桶里,不再有人牵挂。

新课程改革到底向何处去?人是最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从人的角度去思考课程改革,才能让真正的课程改革有了价值与意义。时下,许多地区的课程改革无疑都是压迫式的,似乎只要行政挂钩,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解决。我想,课程改革有必要分工明确,而不是压迫式的,只有人心齐,才能让压在广大师生身上的沉重负担得到解脱。行政推动,在一定意义上把教师与行政变成了被压迫与压迫的关系,带来的可能就是师生之间形成了同样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有人说的好,对教师好最终带来的是学生受益。如果我们躲在办公室里杜撰,不去实地调查与研究,老是喜欢以行政命令来压迫广大教师屈服,恐怕再怎么雷声大的课程改革都会以雨点小而告终。这些年来,为什么课程改革屡屡触礁,说白了,就在于课程改革本身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改革不过是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罢了!成功的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什么完全的对与错,只有团结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才能让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度发展。

有人说:“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实际上,从另一侧面说,校长的个人能力决定了学校到底能走多远,可以说,完全是行政推动改革的思维在决定着一切,一旦校长离任或者赋闲,许多改革就会停滞不前,让许多合理的课程改革成果丢到爪哇国里去了。课程改革的生命力来自于教师的自觉行动,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行政推动。智慧的学校管理者,他们在推行改革时,往往会主动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不断地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民主式的课程改革会让更多的教师有归宿感,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激发起来,课程改革才能带来无穷的力量。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大地扎根下去,就在于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课程改革不需要过分的强调所谓的具体细节,而应该更加广泛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蔡林森先生在永威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我想,得益于承包责任制。不过分计较所谓的模式,从核心管理中抓住了人的因素,不再表面形式上做文章,当然能够让濒临关闭的永威学校起死回生。

新课程改革到底能不能深入发展,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我觉得学校管理者应该是点燃火种之人,广大师生能够从你的身上汲取力量,迸发更大的能量,久而久之,制度一定成为自觉行动,又何必多此一举的采取行政命令呢?

弗莱雷先生认为压迫式的教育管理带来的常常是更加复杂,矛盾重重的教育教学环境,人活在其中,没有快乐,只会觉得痛苦不堪。当下,许多一线教师疲于奔命,关键就在于行政干涉太多,动不动就是所谓的痕迹管理,搞得人人自危,不知有多少事让人闹心,又怎么可能停下来思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呢?

新课程改革,最终目的应该是方便广大教师,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不是无情地加重教师负担,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更加繁重的过程,试问,又怎么可能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呢?许多人感叹国民不愿意读书,尤其是年轻人,究其原因,我认为与教育过分加重负担有直接联系。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他们老是喜欢越俎代庖,搞一些不切实际地改革,另一方面,在学生考核方面唯分数论。两大因素决定了教师的双面人格,一方面要应付上级领导的所谓改革过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学生到底能不能赢得优异的成绩。所谓形式主义的课程改革让更多的一线教师疲于奔命,自然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到底如何让孩子更加高效的学校,又会不由自主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形式主义的课程改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负担,也转嫁给了无辜的家长。时不时有家长在网络间曝光自己的苦衷,可悲的是,许多作业的批阅都成了家长的必要工作,实在有些令人大掉眼架。实际上,教师为什么要转嫁任务给家长,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教育管理者没有让课程改革真正服务于教师,而是让教师疲于奔命,没有过多的时间来研究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

真正的课程改革应该服务于广大师生,让他们在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更加程度上赢得成功的喜悦。为什么许多教育管理者没有课改自信,就在于形式主义的课程改革愈是花样繁多,愈是没有了底盘,只能变着法儿压迫别人屈服。地方政府以抓经济的思维来要求教育,这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数字不能代表着人的未来。教育的最大成功决定于孩子们未来生活与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考了什么样的学校,得到了多少的分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迎合着世俗的一切,忘记了教育到底应该为谁服务,课程改革到底应该向何处去,只能让虚假的课程改革充斥着人类社会,还得广大师生痛苦不堪。

作为一线教育者,我们没办法改变当下的教育环境,但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尽可能少干扰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想方设法为广大师生更好地学习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多搭建一些平台,让教师之间正常合作与竞争,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之间正常挑战与探究,相信,实事求是的真的课程改革一定能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一旦师生形成合力,教育教学就不在是什么难题,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