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才是“活动教育”真正主角

(2016-10-17 13:58:13)
标签:

教育

杂谈

智慧

分类: 教育论坛

谁才是“活动教育”真正主角

谁才是“活动教育”真正主角

“活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为全面提升其素质提供丰富多彩的平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误以为“活动教育”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最亮风景线,殊不知,只要是教育存在的场所,活动就无所不在,关键是,我们的许多活动没有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大人压迫式的行为。

本来,“活动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其能够阳光快乐起来,然而,当下,围绕着分数做文章的活动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反而愈是如此,内心深处愈是那么的烦乱不堪。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有时需要从深层次去关注到底能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而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认为应该是产生智慧,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赢回自信,享受成功,而不是成为活动的旁观者或者失败者。单一的活动评价标准常常把绝大多数孩子排斥在教育之外,我们追求的不是普通教育,而是在精英教育的道路上愈陷愈深。

教育所承载的一切活动本来应该最大限度发生影响,而不是制约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成为孩子被迫的行为。“亲其师,信其道”,活动的单一评价标准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兴奋,而是成为大人衡量孩子到底行不行的标尺,难怪许多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样的活动,都会反反复复掂量,到底行不行,而不是主动参与,问一问自己,在什么方面有着没有发现的特长。

本以为教育所设置的活动只要有意无意地避开学习就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殊不知,长期地人为活动评价的压迫,许多孩子已经在恐惧不安中没办法看到自己还有什么希望,最终,依旧是“活动教育”舞台的旁观者而已。

有老师不解问道:“怎么会这样呢,学习不行倒也罢了,怎么连体育、画画、唱歌又不在行呢?”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长期生活在失败与恐惧中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放下一切包袱,大胆走上活动舞台的中心呢!“活动教育”的前提应该是一个孩子长期以来的自信,而不是屡次的失败。我们在设计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不在意活动过程带来的精彩,而是强调活动结果带来的效应,有时,就算活动的影响深远,但对于孩子成长来说又有什么值得回忆呢?

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单调的活动以及单一的评价,没办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只是活动的看客而已。每年六一儿童节来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这个盛大节日活动带来的幸福呢?我看未必,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大人,掌握活动节奏的依旧是大人,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只有真正意义上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并设计,我们的活动才能够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长期让绝大多数孩子生活在活动舞台之外,就算参与活动的孩子,也不过是大人设计的舞台活动的道具,就算活动赢得了一定的影响,但过程带来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失败者和恐惧者。成人围绕社会的方式来规定并约束孩子的行为,最终并不能养育一批快乐阳光的时代新人,这样的背离“活动教育”本身的方式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难怪一些孩子上了几年学,就开始少年老成,说话与做事完全两回事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年龄愈大,愈是不愿意参与教育活动,就算是课堂这样的主阵地,孩子们都宁愿成为旁观者,也不愿意成为焦点。一方面,我们评价一个孩子的优劣,不在于课堂表现如何的突出,而是在于试卷上如何得到高分;另一方面,课堂上就算被老师表扬了几句,但一旦学习结果出了问题,照样得不到老师应有的尊重。正因为如此,愈来愈多的孩子愿意沉浸在寡言少语之中,他们无可奈何地做着作业,漠不关心地瞅着老师在讲台上表演,只要老师说道,“这样的题目可能试卷上要出现”,立马拿起笔做上记号,一知半解地记在脑子里,目的就是希望以结果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进而在班级提升自己的名次。

孩子们并不完全在意分数的多少,关键关心的是名次的前后。我们的教育有时为什么没办法发生作用,许多孩子不愿意参与到学校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中去,说到底,就是在教育现实面前,评价体系依旧是单一的,而没有真实地从孩子成长过程来评判。为什么许多家长热衷于孩子补课,就算学钢琴、弹吉他、画画等,目的不在于孩子能不能享受活动过程,而是特别在意这些功课补习的结果,到底在分数上能不能提高,在考级上能不能通过。

过程的忽略,结果的重视,这样的本末倒置带来的恰恰是活动过程的随意性。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奇怪的是,教育教学活动在更多情况下并不在意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只要借助可约束的纪律带来活动结果的影响,就无需在意活动到底是不是科学可行的。

“活动教育”有必要从原点进行再次思考,而不是整日里以活动到底是不是精彩作为行动的目的。“活动教育”的主体不应该是大人,而应该真正意义上还给孩子。传统教育与现下提出的教育存在本质的区别就是到底是以谁为中心,如果依旧是大人为中心,孩子只不过是跑龙套的角色,就算活动教育平台再怎么丰富与精彩,我看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教育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状况。

课程改革年年都在喊,许多专家也前赴后继地出成果,但到底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活动主体,我看依旧是一个大大的问题。教育活动谁来设计,我们有必要在教育过程中反反复复问自己,而不是单一地把孩子的敷衍了事归结到态度是否积极上。

我们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孩子们自信阳光的按照成长的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只不过是活动的服务者和协助者,而不是主导者与评判者。实际上,人与身俱来就有活动设计能力与参与热情,不信,在没有大人的约束下,四五个孩子在一起,他们会特别自然地分配角色,制定活动规则,平等地决定胜负,才不会因为胜负影响活动情绪,一个个都斗志昂扬,特别开心。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大人没办法解决的孩子纠纷,有时不妨下放权力,说不定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前几天,我和老婆大人要陪妻侄儿去看舌头,儿子不答应,认为,妻侄儿只要外婆陪着去就行了,压根儿没有必要让爸爸跟着去。矛盾的焦点就是我到底陪谁,老婆大人没有自作主张,而是由两个小子自行决定,没想到,两个小子用石头剪子布来处理问题,谁也没有因为输了就沮丧,而是快快乐乐接受结果。

“活动教育”所承载的舞台以大人的好恶为中心,我们就算再怎么努力去设计,恐怕都会陷入评判的是非吵闹中去。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本来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积极性,出台了一些奖励规则,哪里知道,没有这些奖励规则倒好,一旦产生了规则,几乎天天都会有大小事发生,不是那个来告状,就是这个来埋怨,很少有人从心底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大人单方面设计的奖励规则往往会成为麻烦的起点,而不会变成幸福的发源地。正因为如此,师生之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变成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活动也只能在不知不觉中夭折。十之八九,教师单方面制定的奖惩规则都会因为种种麻烦而停下来,从根本上解剖,你就会发现,只有真正把活动的主体还给广大学生自己,我们才能够让一个个活动规则有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的约束性绝不是大人强加给孩子们的,而是来自孩子内心所愿意自动执行的。如今,我们强调自主管理与学习,需要真正从“自主”来做文章,而不是一切有大人做主,让孩子的主体地位行动虚设。

也许有人会说,一大群毛孩子,本来就不是省油的灯,你让他们自主管理与学习,只不过是痴人说梦。我看万事开头难,有时,孩子之间的教育所带来的价值超乎人的想象,只要我们愿意等待,是能够得到预想的效果的。

关键就在于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没有勇气放下权力,生怕哪儿出了乱子,这一点,北京十一中李希贵所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取得的成绩就是最好证明。当然了,广大教育者想要当好参谋,确实不容易,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预设可能存在的问题,让广大学生从教育的被压迫者真正站起来,可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的学生“活动教育”自主起来才不是一句空话。

“活动教育”的立脚点就在于如何让广大孩子成为主体,只有时刻围绕孩子来设计活动过程,丰富活动评价标准,让一次次活动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舞台,而不是屡战屡败地伤心之地。(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