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学习为啥会枯燥无味起来

(2016-04-26 14:11:26)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语文学习为啥会枯燥无味起来

语文学习为啥会枯燥无味起来

这么多年语文教师做下来,我愈来愈觉得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味道,不是通过欣赏文本来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而是利用一定的解题套路在解决许多问题,更有甚者,竟然把文章的写作也用上了固定模式,试想如此学习,语文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恐怕只有天知道。

翻阅孩子们的测试题目,令人惊喜的是那些相当于“1+1=2”的试题开始变少,但许多固定模式的试题却渐渐增多,看上去似乎在考学生能力,然而,不知不觉中,我们却在用一定的套路来应付一切,就算孩子没有认真阅读文章本身,也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有老师感叹,如今的语文试题,往往是出题者左右一切,如果让写文章者参加测试,恐怕也未必答出来。

也许有专家认为,文章一旦公布于众就不属于作者本人,读者完全可以个性化解读。这样的说法本来没有什么错,毕竟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千万要记住,如果我们把出题者的作用变为唯一性,从本质上说又反过来违背了这样的原则。试想,文学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在试题答案的选择上就没有必要什么都规定为死板板地一二三。

学生也罢,出题者也罢,教师也罢,都是一个个阅读个体,我们自然没办法在呈现答案时变现出相应的一致性,原因就在于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以及阅历存在差异,试想,大人的认识变成了试题答案的唯一性,这显然不利于孩子们进一步个性化阅读。有老师埋怨道,“如今的语文考试试题,许多主观题如果没有参考答案在后面帮忙,自己很难把握到底谁对谁错。”尽管叶圣陶先生提出“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但真正左右孩子语文成绩的恰恰需要不断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否则,就算你再怎么聪明,恐怕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时下,新高考制度又在一而再地强化语文考试的分值,然而从每年高考的语文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孩子只能在平庸的行列沉沦。少数出类拔萃者也未必是常胜将军,一旦自己的思路与出题者不吻合,真正倒霉的依旧是孩子自己,这是有悖教育公平性的。

这些年,许多语文老师要紧牙关,不是在文本本身下功夫,解读出别样的风采来,而是捧着一本教学参考书,一字不落地塞进孩子的脑海里,至于到底有没有啥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多年前的一些专家之牙慧,也不知道这样的分析与鉴赏到底对鲜活的课外阅读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不是在提倡孩子们广泛的阅读,更多的是在绞尽脑汁让孩子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当然了,一线老师多多少少有着题海战的秘籍,他们往往相互帮助,进而梳理出更多的题型的解决之道。许多孩子不在乎文章本身到底有多精彩,关键就是围绕一个个答题套路,说一些固定的话语,看上去面面俱到,至于到底有没有说出发自肺腑的话,那就是另外回事了。

读书,我们狭隘理解为考出像样的成绩,难怪许多孩子看到语文试题就头昏脑胀,一边做着语文试题,一边嘀咕出题者的意图,还要想着这些题型的套路,久而久之,就算对文学再怎么爱好的孩子恐怕都会失去兴趣。统计一下,当下初中生能够真心热爱文学的人并不多,他们整日里就是在训练,到底有多大的效果,恐怕谁都说不清楚。走进社会办学机构,你很少看到谁铁着心补习什么语文的,恰恰相反,什么英语啦、数学啦、物理化学啦,原因就在于许多时候,语文学与不学大体差不多,有时候,学了还不如不学的呢?当然了,你在不断地训练中也能够摸索出一定的门道,除非你整日里吊儿郎当,不思进取,否则,在众多习题面前,我们依旧能够学出别样的风采来。

如今,语文参考书已经变成《课课通》成为学生的最爱,老师上课只需要大体上强调教学目标,至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一方面不需要有,另一方面也不能有。许多语文课,无非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任务,同学们课前或者课堂中事先准备好解读的资料,看上去热闹非凡,到底有没有产生深层次的智慧,恐怕谁都无法判断。

不是《新课标》里一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吗?然而,这种本来应该属于孩子们个性化阅读的方式却因为应试的压力变得可有可无起来,为啥呢,孩子们过多的智慧碰撞反而制造了思维结果的混论,与其如此,不如直接让其接触正确的答案,这是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困惑的地方。我发现,许多看上去特别有意思的公开课,无非在已经知道答案的基础上做一些文章,到底有没有产生真理愈辩俞明的效果,恐怕任谁都保证不了。

语文考试习题可以用套路来解决,作文可以用组装来获得,语文学习自然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是机械式的灌输给学生,如此,就算教师能耐再大,知识再怎么渊博,恐怕也无济于事,只能特别无奈地在应试的海洋里挣扎。

自古以来,语文考试就是以一篇文章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功利化的国文学习竟然产生了八股文这样的变种,殊不知,时下的语文测试,从小学开始,就在慢慢地走上模式化的道路,有什么理由说比八股文的毒害就轻到哪里去呢?

语文的学习,我觉得应该是师生在解读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从而不断提升相互间的鉴赏水平与写作能力,然而,固定死板的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搞得许多孩子看到试题就头脑发热,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然了,语文试卷中也存在一定的开放式试题,可惜的是,许多孩子愣是固化思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除非做了雪花般的试题,研究了许多应试套路,才有可能得到一点点自信,至于这样的套路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提高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又有谁能够打包票呢?有人说得好,如果莫言也经历了当下语文训练,不知道能不能写出诺贝尔奖水平的作品来呢?

当下,作家群的佼佼者,十之八九都是从文革过来的,那时的教育自然没有现在这样的系统化与规范化,甚至把语文的学习仅仅建立在识几个大字的基础上,没想到,愣是产生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纯粹也算是一种意外之喜。

说实在的,语文学习如果缺少清新生活这样的土壤,整日里就是在揣摩各种题型的答题套路,再来点所谓虚无缥缈的心灵鸡汤,如此下去,我们能够培养出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与实践者吗?有人感叹说,目前出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根源上说,依旧是学校语文学习没有真正意义上培养出文学爱好者,相反,在枯燥的语文学习中,许多本来热爱文学的人也不再感兴趣,这才是当下语文学习特别闹心的事儿。

做学问不在于如何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就像古代八股取士那样,老是在揣摩圣人的意思,看上去解读了许多,然而,有没有构建新的思想体系,那就少得可怜了。语文老师应该是学问的启迪者,而不是禁锢者,我们一味地追求语文试题答案的唯一性,忽略了语文学习所需要的个性化解读,到头来,恐怕更多的学生只能愈来愈不喜欢文学,这样下去,国语的学习只能在枯寂的沙漠里走向死亡,直到毁灭。

有大学教授感叹,许多大学生连基本的文法都不通,写出来的句段狗屁不通,纯粹是拼盘的结果,殊不知,只有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碰撞的最佳平台,不同的习题更在于提倡个性化阅读,我们才能够让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赢回自信,真正产生喜欢文学的热情。不知啥时候才能够实现,到那时,语文新的世界才能够给师生亮丽的人生。(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