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论斤售卖背后折射啥?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图书论斤售卖背后折射啥?
最近,我们这儿经常有人摆着书摊,旁边广告牌上明晃晃地写着十五元钱一斤的字样,俨然是盗版书,有些不屑一顾,但终归有嗜书者驻足,笔者也经不住诱惑,稍微翻了翻,觉得还不错,也买了几本,稍一过秤,竟然四斤多,一折算,六十元,看来,书之厚重出人意料之外。
可能是普通教师,没办法大包大揽地买书、藏书,平日里看到合适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会选择等等看。为啥呢,一方面可以选择网购,毕竟诱人的打折还是可以接受的,如今,到新华书店只是尽可能地逛逛,不会选择购买,毕竟,价钱才贵也是事实,往往是看中了,到网上去购买,另一方面,可能是纸质书很少有人买的缘故,许多书出来没几天,立马掉价,如果实在无人问津,只能选择化为旧书,这才是我们这些书虫求之不得的事儿。原因很简单,我们这些书虫不喜欢流行书,只喜欢稍微能够长学问的,然而,市面上能够长学问的又常常没人喜欢,只能放在一边冷落。可以说,逛旧书摊是自己每周必做的事儿,不为别的,打心眼里存在一种幻想,似乎总有一本书完好无损的放在那里,等着自己去购买。有意思的是,每次不是一本,常常是七八本,实在是意外的收获。
事实上,旧书摊的书也是论斤折算的,只不过与明摆着论斤出售不同,这里摆放的都是新书,让人看了有些不是滋味。在我们这个国度,只要是二手的,似乎一切都不值钱了,否则,二手房、二手车……等市场也不会那么火爆,毕竟,从实惠上看,这是值得人去关注的。
据新华书店业内人士透露,新华书店的书几乎隔一段时间就得进货,对于那些销售不理想的书籍,要么出售给旧书摊主,要么就化为纸浆,反正,不会任其永远放在那里,既占地方又不能够卖出好价钱。
如今书籍市场就是怪,一方面,许多书的定价老贵的,一本稍微上点档次的书,动不动就是四五十元,压根儿不考虑读者的购买力,另一方面,许多书因为无人问津,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打入冷宫,这也算是一大特色。我们知道,许多书之所以卖出好价钱,要么写书的人有名望,不愁粉丝不掏腰包,为此,我不知花了多少冤枉钱,谁让自己没有学问,只能做人家门下走狗呢?要么出书的人有权势,一般政界的一些官员,他们的语录常常会成为出版社的重头戏,往往是书刚出来就几乎售尽,实际上,含金量到底如何,只有天知道。我发现这些书,往往成为政府要员必读书目,然而,当下,许多官员不喜欢读书,得到这些书也不过是撑撑门面而已,如此,不用多久,那些没买到的人也不要担心,说不定,在旧书摊里就能够找到,与新书一样,显然买书者没有看过。在我的书橱里有许多这样的书,当然了,书是好的,就是没人愿意看。自己有一种不好的错觉,那就是书橱、书柜成了收容所,不觉得书怎么高贵,反而有些可怜了。
买书的目的未必是为了看,这是许多人很难理解的,在读书人的眼里,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智者,你就算不读,只要翻翻,也会增长智慧。我这人未必看了多少书,但依旧愿意走进书香之中给灵魂更好地休憩。
书可以论斤出售,我觉得卖者并不傻,只要你看看摆放的书就会明白,书的质量与厚重是成正比的,一般情况下,一本书往往有一斤开外,没有二十元是买不下来的,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书都是这样的,一些成套的书有固定的价格,问卖书者,固定价格在一百四十元,看来,世上从来就没有亏本的买卖。
可能是买书者们眼睛近视的缘故,等到真正买回家才发现,书看上去不错,实际上不过是一本本盗版书而已,里面错别字不少,印刷也有些粗糙,难怪会论斤出售呢?我们都知道,盗版书与正版的区别,一方面是盗版书质量低劣,里面的错字、别字特别多,另一方面,盗版书偷税、漏税,自然不需要花费多大的成本,再加上字印得大大的,自然出售者不会折本。
论斤卖书看似荒诞,又是正常,这背后隐藏着书市场的混乱与无奈。我们的实体书籍愈来愈被电子书籍所代替,试想,如果人人都读实体书籍,也不会导致实体书店大量倒闭,更主要的是,如今出书特别不景气,许多出书者望而却步,一方面自己要掏腰包垫付,另一方面还要担心书到底能不能卖出去。话又说回来,时下最好卖的书就是教辅用书和儿童用书,这些书常常占据实体书店的大半江山,地位无可动摇,然而,真正能够支撑文化文明的恰恰是传递思想之书,可惜的是,这些书常常因为艰涩难懂无人购买,只能沦落到旧书市场,成为我们这些人的最爱,也不知是幸事还是无奈之事。
最大的因素是电子书愈来愈被世人所接受,随着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开通,网上阅读成了主流,许多人都会整日里挂在网上,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或者信息,学习愈来愈碎片化,难怪许多人宁愿看这些,也不愿意坐下来好好读一读长篇文学作品。许多人在我的博客里提建议,说什么,为啥不把文章写短一点,也就是说,大伙不喜欢长文章,都愿意以短平快的方式来接受新的知识,这就是《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之所以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这些杂志帮助读者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让许多人有选择性的阅读,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这也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
如今,不是流行什么快餐文化、微型文学吗?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节奏,人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智慧,不在乎智慧到底有没有化如血液中去,只在乎是否关注,就算坐地铁太慢,坐高铁还不觉得快一样,整个社会都陷入陀螺式的旋转之中,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又有几个人愿意捧一本书,焚一炉香,在舒缓有致中等待灵魂,让骚动不安的心也沉静。
我们无需为图书论斤出售而纠结,但从整个图书市场的不景气来判断,快餐般的阅读方式确实值得许多人去深思,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到底能给人类文明带来什么,毕竟,人除了获得碎片化的知识与信息之外,更需要来自心灵的精神引领,否则,人只能在旋转的生活中迷失方向,不能找回自我。
作为读书人,我不想唱什么高调,说什么读书可以传承文明,可以给一个民族带来希望,但本能真的不希望整个社会,人人都挂在网络上,成日里过着热锅上蚂蚁的生活,不懂得欣赏日出日落,不珍惜清新的空气,直到得了一身病,才幡然悔悟,这不也是人生一大悲哀吗?
外面呼呼刮着西北风,窗外阴沉沉的,我知道,冬天即将来临了,大雪降至,一年一晃又要结束,多么希望美丽的春天早点到来,那时候,春暖花开,闻一闻书香,才明白,书无价,论斤出售也无碍。(钱永华

加载中…